返回路遥策划首页 时代之轻与路遥之重 | 精神至上主义者 | 现实主义者 | “有限冲撞者” | 一个“平凡人” | 评论
 

路遥是沉重的,或许正因为太过沉重,20周年纪念来得悄无声息,时代已深陷碎片与狂欢而选择性遗忘。这个写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陕北作家,激励了一代农村青年和平民百姓,却从未获得掌握“审美领导权”的主流文坛认可;他殉道式的文学精神为文坛留下一个沉重而光辉的背影,却又因舍生忘死的自残式写作为后来者诟病。我们可以有一百种理由选择不看见路遥,但又无法不在心里感念这位如崖上桃花迎风孑立的“黄土之子”,如评论家白描所说,“路遥的笃定留给了我们一面检讨自我精神的镜子。” 【网友评论】

 
 
 

梁鸿:这个时代喜欢轻松和美好 这个时代不喜欢艰深的路遥

沈从文是用乌托邦式的语言来写乡村的,是用一种美好人性的方式来写乡村的,他可能会勾起我们对于那种田园诗般的乡村的向往,但路遥他指向的是一种地层下面的昏暗的艰深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喜欢沈从文不喜欢路遥,我们甚至喜欢周作人不喜欢鲁迅,这反思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轻松,我们需要欢乐我们需要放松,所以我们喜欢看周作人小品式的散文,我们觉得鲁迅太正经了,太板着面孔写那么苦难的东西,我们的思想出了某种问题。【详细】

 

路遥的书影响了一代人

路遥:一个沉重的背影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读者来说,“路遥”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遥远的名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当初看《平凡的世界》,感动得流泪,但今天回过头来已经记不清书中的情节。而对于更多的80后、90后的读者,路遥的作品则离他们的生活更加遥远,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路遥的也大有人在。【详细】
目前的现实主义作品深为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廉价肤浅的人道主义和价值观念模糊。其结果只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平面展现、罗列现象,成为新的“问题小说”。另一个是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回到“喉舌”、“工具”的位置,这两者从“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轨迹上看都是倒退。【详细】
路遥在“相对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为苦苦挣扎着的下层青年带来了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如果路遥活到今天,面临着今天作家面临着的生活现实,以路遥的敏感和真诚,他的作品里还能有如此坚定的“黄金信仰”吗?抽掉了这样的“黄金信仰”,还能保持常销书的魅力吗?答案是不容乐观的。【详细】
 
路遥:“平凡的人生”暖人至今
 

“蓝格莹莹的天空下立着一位黄土的儿子”

路遥,本名王卫国,陕北清涧县王家堡人。少时家贫,饥寒褴褛,被过继到延川县伯父家中。及长,入学发蒙,又遇共和国三年大饥馑,于饥寒屈辱中刻苦求学,备尝艰辛。凡20余年,焚膏继晷,潜心创作,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享誉文坛。后因积劳成疾罹患重病,于1992年11月17日去逝,享年42岁。【详细】

经典的力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为之流泪与愤怒

这个作品出来以后好评如潮,大家都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来互相传阅。在当代的小说里面,像这样的作品真是不多见的,它能拨动一个时代青年人的心田。到现在为止,我们经常会被里面那种朴实的,充满视野的东西所打动。【详细】

庞大的读者:学生与揽工汉构成沉默的阅读者

《平凡的世界》是盗版书摊上的常销书,越靠近民工聚集区的书摊上,它越是常备书。那些用仅余的饭钱来购买一部精神食粮的穷学生,那些在低矮的窝棚里昏暗的灯光下寻找温暖和激励的揽工汉们,他们是路遥的核心读者。【详细】

 
 

高建群:《平凡的世界》不会过时 人类会永远生活在惶恐中

《平凡的世界》写的则是于连索黑尔式的人类命题。《平凡的世界》不会过时,人类会永远生活在惶恐中。浅层次的问题解决了,深层次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更加加深。我想它会有意义的,人类永远在思考着“我想飞得更高”的问题。也许二百年后,当我们的后人从尘封的书架中翻出这些旧书时,他们会觉得这个时代还是有一些深度的。【详细】

 
 

王安忆追忆路遥:人生是这样沉重压顶,白纸黑字算得上什么?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详细】

 
白描:他是时代稀缺的“精神至上主义者”

从今天看来,路遥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不是某种创作方法,也不仅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而是路遥式的执著的精神追求和诚实的劳动态度。这是他的遗产。路遥是个精神至上主义者,在目前中国这个精神缺失、浮躁奢华的拜物教盛行的社会环境里,路遥的笃定留给了我们一面检讨自我精神的镜子。【详细】

白烨:路遥的作品是拿命换来的心血之作

现在很多长篇小说的创作,是血里兑水,而路遥的作品是真正的心血之作,甚至是拿生命换来的。他写作时,因为写的时间太长,手都硬了,只能拿热水泡。这种事情,说出来很多年轻人不相信。《平凡的世界》的写作中,几乎豁出去了,玩了命了。对于他的这种近乎自戕的行为,我们之前所知不多。【详细】

高建群:路遥把自己当祭品献给了缪斯

路遥所以被我们时常念叨,不能忘记,正是这种“殉道”精神,他的口头禅是,对自己要残酷。对于文学来说,谁一旦被文学所绑架,谁就注定这一生充满苦难。陕北有一种习俗叫“献牲”,年节了,猪啊羊啊抬到那里去,献给山神土地。而对于作家来说,他是把自己当做祭品献给缪斯。【详细】

苦役般的写作人生:
六年抵死写作耗尽一生精血

每天不完成计划的创作进度绝不休息;经常累得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最后,写作进入痴迷状态,对写作之外的事情失去智慧,过马路都要迟疑许久……持续6年的写作,让40岁的路遥两鬓霜白、满面皱纹、形容枯槁,血脉精气几近榨干。随着病魔趁虚而入,最终被夺走生命。【详细】

像他这样笨拙地写作:
放羊、下井、钻研人民日报

《平凡的人生》,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创作。他揽过工、放过羊,在田野里过夜,甚至下矿井干活,以此体验生活。为了中国十年的社会情况,路遥居然用几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至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详细】

写作加速他的死亡:
非人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

“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我能理解他的这一选择,因为他活得太累了,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路遥让我不能给任何人说他的病因,我痛苦地在他面前放声大哭。此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陕西的一名作家就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了。”【详细】

 
路遥自述创作观
 

“再一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天冬,从生到死,第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这劳动就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详细】

我渴望投入沉重  

“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详细】

宗教般的意志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详细】

生命是纯粹的精神形式  

“十三万字的数量终于突破。兴奋产生了庄严。庄严又使人趋于平静。这是一个小小的征服。接下来,脚步已经开始变得豪迈了一些。最少在表象上看,下一步将从自己写作史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出发了。下一个数量上的目标是越过这一部的二分之一处。这个目标再有几万字即可达到,但这是在创造新的记录。情绪为之而亢奋。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详细】

作家是一个白痴职业  

“作家往往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并不潇洒的职业。它熬费人的心血,使人累得东倒西歪,甚至像个白痴。 ”【详细】

 
 

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消费文化全面到来之前最后的“深情一瞥”

当同辈许多作家对西方先锋主义津津乐道、亦步亦趋时,他却执着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深入矿区、沙漠,深入最普通群众的生活,执着于探寻改革之交中国农村变革与平凡人物心灵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路遥的创作,是在商品经济、消费文化全面到来之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最后的深情一瞥。【详细】

 
 

贫瘠的黄土高原

世代面朝黄土的农民

今日的写作已没有痛感

路遥的孤独意识来源于农村这块即将改革的土地,农民这个丰富的精神发源地,在物质贫乏与富裕面前,路遥渴望农村发展起来,最终抚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沟壑。路遥走出农村但并不排斥农村,土地生存意识造就了路遥。【详细】
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到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身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详细】
路遥提供给大家一个最大的形象就在于我们要不断的追寻,孙少平是有勇气的,高加林是有勇气的,他在不断的搏斗,虽然背后是有深深的宿命,但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面还要不断的去追寻,去和这种宿命去抗争。【详细】
路遥说,他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冥顽而不识时务”的创作态度,是因为他坚信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过时。事实上,现实主义文学无论在表现当代社会生活还是在表现五千年历史上都还没有“令人十分信服的表现”。另一方面,路遥认为,检验一种文学手法是否过时,“目光应投向读者大众”。【详细】
李建军说,“不进入陷入,这是当代文学现在最致命的问题。我觉得至少现在我们的文学是真正的脱离现实主义的,缺乏现实感的。打开现在文学杂志,看看流行的那些小说,去看看那里边有现实吗?现实的痛苦、现实的焦虑、现实的困境,几乎全然看不到。”【详细】
 
被文学史“集体忽视”的路遥
 

《中国当代文学史》极其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没有成为关注对象。《共和国文学50年》设有“农民文化与乡土之恋”一章,论及“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贾平凹的一些作品,也是只字未提路遥。【详细】

不合时宜的恋土派  

过去发表过他作品的一些刊物看过《平凡的世界》后,纷纷退稿,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详细】

现实不敌现代  

或是出于对现实主义规范的有意疏离,或由于难被容纳进新的文学史框架,《平凡的世界》成为文学史的“盲点”,这样的集体忽视,正显示了传统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位置。 【详细】

读者心中的经典  

如果说《白鹿原》因吸取现代文学观念和技巧,获得评论界的较高评价,《平凡的世界》却因恪守传统现实主义风格而受到读者更深切的喜爱。令人感动的“口口相传”与“学院派”的淡漠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详细】

路遥:洋东西没前途  

路遥认为,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还远未成熟,一味模仿新文学流派和“洋东西”注定没有前途。他曾经颇为激动地表态:“如果我的作品中哪怕出现一行某某某那样的文字,我都要坚决地把它划掉。” 。【详细】

 
 

路遥的“体验现实主义”缺少深刻的批判精神 成为主流价值形态写作

路遥的伟大欠缺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为什么路遥体验式现实主义不是批判现实主义,不能达到巴尔扎克、司汤达那样普遍意义上的穿透力、战斗力?高加林因为缺乏坚定的个人哲学和社会批判哲学,而仅只是世俗生活本能的浅层次挣扎者。这些因为苦难而被赋予神圣光彩的“英雄”,其实始终仍只能是一群俗世沉浮者,他们只是愤懑者,因为社会批判意识坚定性的欠缺,外不能成为社会的战士,因为终极性价值意识的欠缺,内只是世俗的挣扎者,而不能成为哲学史上的圣者。【详细】

过于大写的“人”学:
社会认知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朱大可认为,路遥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记录性”:“路遥是一个‘知青文学’的代表。我们一方面看到他触及底层现实的敏感与痛切,一方面也看到了其技巧的粗疏和语言的陈旧。但无论如何,路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献型作家,他提供的文本尽管缺乏文学价值,却具有重要的社会认知价值,为我们刻录了那个时代真切的乡村经验。”【详细】

乌托邦式乡土创作:
超越农村生活局限难比鲁迅

鲁迅之后的中国作家,能够立足乡土民间,以民间认知理性把握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已是凤毛麟角。路遥非常熟悉农村,熟悉农民,了解他们的痛苦和精神世界。但正因为如此,他在创作上很难超越农民的意识,超越农村生活的局限。我们看鲁迅先生也写乡土,但他能超越,超越对象本身,在叙事中发掘出国民生命生存的哲学命题。【详细】

政治焦虑症:
圣化上层人物狭隘创作视野

他骨子里的企求为政治所认可的焦虑,从灵魂深处牢牢地牵制了他写作飞翔的翅膀。就作家个人来说,那种急于让社会认可自己,急于表现自己的功利主义欲望之强烈,也是他们在创作上拼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可以说是一种变态自尊心态的反映。这在根本上限制了他们才情的全面展现,狭隘了他们的创作视野,对他们的创作带来重大负面影响。【详细】

 
梁鸿:反对“神化”路遥
 

“我特别反对把路遥神圣化,因为我觉得这不利于理解路遥和路遥作品,这反而是给路遥的一个特别大的伤害。不能说因为路遥现在被关注就说是最伟大的作家,而是说他是多个因素塑造出来的。路遥的文学今天这样被重视一定也包含着路遥本身的命运在里面” 【详细】

朱大可:道德不是颂扬的理由  

今天的人看待路遥,就像看待一位“神”。路遥成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劳动模范”作家。朱大可认为,对路遥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道德”层面:“他的伦理意义,被时间的放大器所放大。他似乎有望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英雄。但遵循写作道德是一个作家的底线,而不是他应当被颂扬的理由。”【详细】

王晓渔:路遥不是唯一范式  

“‘劳模’作家是好作家的唯一标准吗?”评论家王晓渔提出了他的看法:“像路遥这样勤奋地写作,是作家创作方式的一种,但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朱大可认为在这样的时候更应该警惕:“在文化祛魅的时代,要警惕新的蓄意的造神运动,这不是为了抬高逝者,而是为了掩饰个别造神者的道德缺陷。”【详细】

陈忠实:路遥沟通了平凡人情感

贾平凹: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人了

路遥:我是平凡人中的一员

路遥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劳动者构建的“平凡的世界”。他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能深刻地理解这个平凡世界里的人们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本身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并不特别经意而产生的一个,却成了这个世界人们的精神上的执言者。路遥因此获得了这个平凡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详细】
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路遥是一个大抱负的人,文学或许还不是他人生的第一选择,但他干什么都会干成,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详细】
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来讲,需要认真研究的,不仅是路遥的形式意义上的才华,还应该包括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心情态度。而路遥的作品之所以引发普遍的心灵共鸣,之所以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就是因为他有这种“纯朴的感情”,就是因为他对生活、对人们充满深深的爱意。【详细】
如果今天他没有去世,他的作品价值依然是很高的,因为这个人文学是飞扬的文学,他不是一个匍匐在地上的人,相信他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他为之痛苦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愿意过平庸的生活,不愿意写平庸的作品。他一直在燃烧自己来写作,而不是轻飘飘的,没有痛感的来写作。这是与很多作家不同的地方。【详细】
 

李建军:世人应以“士人”为师 对路遥的纪念远远不够

无论是路遥,无论是王小波,我认为他们的纪念远远不够,我们时代应该对诗人和作家,对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好好的纪念,给他们节日般的荣耀,不应该忘记他们。不要以吏为师、不要以生为师,应该以士人为师,应该向士人学习,和那些伟大的知识分子学习,我们的中国几千年以吏为师,以官吏作为学习的榜样,这个很可怕,这个民族没有希望。【详细】

 
“平凡人”路遥
 

王安忆: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生命就像是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的也开始倒下了。我们越来越失去掩护,面对着自然残酷的真相,有人已经呕尽心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游戏?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详细】

路遥对最普通劳动者的挚爱  

路遥作品的核心价值,是基于他对最普通劳动者的同情和挚爱。路遥在逝世后多年里,我经常感觉路遥没死。我以为,现在讲路遥没人听了,没想到各地依旧有大量的路遥的追随者。路遥成为了无数青年,特别是农村穷苦家庭出生的青年的精神楷模。【详细】

“他不同情农民 他就是他们”  

他的描写不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不是隔山看虎的猎奇,更不是在哗众取宠。在他的描写中甚至找不到古今知识分子对农民的一贯态度,找不到那种自以为是的同情。【详细】

时间的放大镜,终将为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的路遥:他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记录了时代。然而如果你面对毕节5个因取暖而闷死在垃圾桶里的孩子心生同情,便能理解路遥笔下“贫困”所带来的人世悲欢,“现实”所带来的真实凝视,“奋斗”所带来的人心抚慰。这是比写作才华更值得珍视的财富。对于依然在时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顾的人们而言,重新发现路遥,就是重新发现自己。路遥已远,路遥仍在。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