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路遥逝世二十年:“劳我以生 息我以死”的文学圣徒

2012年11月17日 12:59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杨葆铭

政治热情高于文学热情 政治才干高于文学天赋

这是一块被洪水吞噬得支离破碎的二荒地。少年路遥空心穿着一件棉袄,正和一群鸠形鹄面、面呈菜色的村民在黄风肆虐的山顶上掏地。

初春时节的陕北,山野一派萧索。路遥掏着、掏着,忽然感叹说:“生在这个鬼地方,把人都遭贱了。有朝一日,咱也到平原上吃几年细米白面。”没想到,此话刚出口,就遭到村民们的讥笑。路遥对这种讥笑似乎很敏感,甚至有些愤怒。他轻篾地“哼”了一声,将燕雀与鸿鹄同笼栖居的悲哀和羞与哙伍的孤傲给“哼”了出来。

以上这段文字,是我根据路遥的身世与性格杜撰出来的一个现代版的《路遥本纪》。每次读《史记》中的人物,我总好像能看到路遥的影子。那个见了秦皇出游,喟然太息“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泗水亭长刘邦,那个干脆赤裸裸地来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下相人项羽,他们这种直抒胸臆的侠士声口,与挽在路遥心中的英雄情结是何等的相似。

路遥以其文学成就而名世,但在我看来,这个人对于政治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文学的热情,他的政治才干和谋略远远高于文学天赋。那么,这样一个心雄万夫、志存高远的人何以能落入文道,干起这个难为稻梁谋的书生事业,这就不得不让人谈及关于命运这个古老话题。

“文革”中因武斗命案而被革职

《人生》发表之后,曾被介绍到国外。好像前苏联将这部小说译为《命运》,我以为,这个翻译准确精当。将《人生》与《命运》连缀起来,便能给读者以更广阔的思考与想像空间。那么,啥是命运?是一个由人的基因排列出来的人生密码,是一条牵着人的鼻子走的看不见的绳索,是一张善于乔装打扮又变幻莫测的脸谱;失败者爱以命不好为借口,成功者又以运气好为谦词,诸多说法,莫衷一是。其实,命运如周涛所言:是一个人的综合条件与整个时代的关系。那么,路遥个人的综合条件又与整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路遥,本名王卫国,陕北清涧县石嘴驿王家堡人。少时家贫,饥寒褴褛,被过继到延川县郭家沟伯父家中。及长,入学发蒙,又遭遇共和国三年大饥馑,于饥寒屈辱中刻苦求学,备尝艰辛。其创作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可称为是一部非虚构的自传体青春纪事。“文革”爆发,天下大乱,路遥以其非凡的组织才能成为“红色第四野战军”头目,人称“王军长”。1968年,两大派群众组织实现大联合,年仅19岁的路遥被推举为新生“红色政权”--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越两年,路遥因涉嫌一起武斗命案,后经查无实证,给予了结,但因此而被革职。返回家中务农的路遥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由最初在乡村黑板报上发表顺口溜,到登上茅盾文学奖领奖台,凡20余年,焚膏继晷,潜心创作,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享誉当代文坛。后因积劳成疾,罹患重病,于1992年11月17日去逝,享年42岁。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路遥 背影 纪念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