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路遥:“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图)

2012年11月16日 20:5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培

普通读者“热读”vs文学批评界“冷评”

路遥以朴实语言铸造俗事的人生,以平凡的叙事锻造出高尚的精神世界。15年后,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依然是能让年轻一代读者心头一热的名字。

在近年某家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人生》《平凡的世界》被选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小说前三名。15年来,《平凡的世界》长销不衰,《人生》魅力不减,路遥死后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从陕西走出的年轻作家到地产商潘石屹,再到千千万万从底层奋斗上来的年轻人,无不因路遥的小说而热泪盈眶。

然而路遥身后的15年里,文学评论界对路遥文学成就的评价并非全盘褒扬。有人将路遥的小说比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国版,将其视作励志读物:有人将路遥与沈从文、孙犁等乡土作家对比发现,不仅专门研究路遥的学者著述不多,就连很多大学里的现当代文学课堂上也将路遥一笔带过;更有人干脆将路遥归为一位文学观念滞后、创作方法陈旧的“落伍”作家。

其实,路遥生前就已注意到诸如此类的诟病,他对此有过深刻地思考。路遥认为,对比十九世纪俄国和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程度,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还远未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味模仿新文学流派和“洋东西”,生吞活剥的引进注定没有前途。因此路遥态度决绝地坚持自己的平实风格,他曾经颇为激动地表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果我的作品中哪怕出现一行某某某那样的文字,我都要坚决地把它划掉。”

路遥身后的15年,面对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风格的新乡土文学屡出不穷,有人发问:路遥过时了吗?对此,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认为,正是在“先锋文学”的狂风横扫一切的时候,我们看见了路遥,他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形单影只,没有被来势汹涌的浪潮“裹挟而去”,由此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路遥 作家群体 前苏联文学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