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5.9.9 第200期 作者:廖廖
导语: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推出的精品大展之一“石渠宝笈特展”8日在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开幕。《石渠宝笈》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共四十四卷。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将有近300件绝世珍品展出。不过,面对稀世珍品如果我们对历史不够熟悉、对艺术不够了解,只能走马观花或者跟风叫绝,岂不是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甚至贻笑大方的嫌疑。这里就教给你几种围观“石渠宝笈”故宫展的正确姿势。
“石渠宝笈”故宫展
最近,故宫九十周年院庆的“石渠宝笈特展”红爆了文艺圈,面对这份有史以来最长的书画收藏清单中的精品,我们的体位与姿势很重要。首先,要做出各种高难度的体位才能穿过武英殿的人山人海,挤到《清明上河图》跟前。其次,要摆出正确的围观姿势,才能彰显我们身为文艺圈资深爱好者的高逼格。
对于我们文艺界资深爱好者来说,什么才是围观《石渠宝笈》的正确姿势?欣赏历代作品的纸张、运笔、构图、气韵与画风的演变?太深。请度娘帮忙找几则名画背后的轶事,然后挤在人群中去辨认《清明上河图》的店铺名字?太Low。也许只有通过追寻《石渠宝笈》的文化意义和乾隆作为收藏家的历史地位,才是我们文艺圈资深爱好者的最佳围观姿势。
入宫之路
如果说前一段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描绘乾隆阅兵的《大阅图》象征着其“武功”,那么《石渠宝笈》则象征着乾隆的“文治”。《石渠宝笈》三编四十四册著录的万余件历代书画珍品,主要由几个渠道入宫。首先是清军接收了明代宫中的收藏,但是这部分藏品被顺治帝送了不少给官员做顺水人情;其次是康熙朝的大臣们的进贡,康熙的汉文远胜他爹,热爱且擅长书画,于是大臣们纷纷进贡历代佳作;接下来是乾隆时期,大臣们的进贡与内务府的收购;最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康、雍、乾、嘉四朝的大臣被抄家的没收品,譬如康熙罚没收缴的索额图、明珠的藏品,雍正抄了年羹尧的家没收的藏品,乾隆没收高士奇的藏品,嘉庆抄毕沅家得到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当我们围观《石渠宝笈》的时候,不仅要看到那些传世名作象征的烈火烹油的繁华,也要看到背后巧取豪夺的残酷。
真作假时假亦真
无论是大臣进贡、明码收购还是抄家没收,《石渠宝笈》著录的藏品中夹杂着不少赝品。有的是明知是赝品依然购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乾隆当作赝品,但是依然花了二千两收进宫。狮子座的乾隆当然自信爆棚,甚至自负,但是他没有狮子座的盲目莽撞自大,乾隆自己也很清楚宫中所藏并非全是真货。乾隆在谈到倪云林的时候,说:“内府倪迹亦不无赝鼎。”谈到《四朝选藻册》时说:“犹疑入鉴半讹真”。在谈到《三希堂法帖》和《墨妙帖》时说:“往代旧迹阅岁既久,或有出于摹临,难免真假参半。”我们在围观《石渠宝笈》的时候也不必如见神祇顶礼膜拜,艺术史上不乏真作假时假亦真,《石渠宝笈》也不例外。
事实上,收入《石渠宝笈》中的帝皇书画本身就有许多是“造假之作”。譬如我们看到的乾隆落款的御笔书画,往往并不是全程都由乾隆亲笔所作。乾隆的山水画常有董邦达代笔,人物画的细致面部由郎世宁代笔,衣纹服饰由金廷标、丁云鹏代劳。有的作品甚至全由宫廷画家所作,乾隆看着不错,就题名钤印,算是乾隆作品。虽然此种代笔从宋代到清代已成帝皇书画的惯例,但是我们说一句“作假”也没错。我们在围观“帝皇作品”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要看的是笔墨神韵还是帝皇权势?
艺术的守成与政治的守旧
《石渠宝笈》既是清中期的繁华富足的象征,也是作为“异族入侵者”的满清认同与继承汉文化的标志。入关的清军很清楚,他们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如果说开创基业的时候需要武力征服,那么在治国之时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合法性。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反清复明”一直都是民众不断造反的最佳借口,“华夷之辨”一直都是清朝统治者最头痛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顶尖的Public Relations,入关的满清统治者依然选择了正确的公关之路,清廷通过开科取士、编撰典籍、收藏书画种种手段来认同汉文化,安抚天下儒生,逐渐把暴戾的蛮夷入侵者的形象,转变为热爱甚至精通儒家文化和汉人艺术的充满感召力的统治者的形象。对乾隆而言,《石渠宝笈》就是继承“华夏正统”的书画艺术,取得文化合法性的一个重要筹码。
虽然《石渠宝笈》的藏品基本按照乾隆的私人喜好而定,但是延续“华夏正统”和君主身份注定了他只能选择法度森严的书法,以及稳重端雅的画作。风格“偏离正统”的作品则很难入选,譬如清初四僧只有石涛一人入选,扬州八怪只有李鱓一人入选。书法收藏对二王、赵孟頫的推崇,水墨收藏遵循董其昌“南北论”,都显示出《石渠宝笈》的文化保守性与正统性。
《石渠宝笈》守旧的审美趣味不仅表明了乾隆在艺术鉴赏上缺乏开拓与冒险精神,似乎也暗喻着他在政治上也是闭关封海的保守者。自十五世纪以来,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政治与经济的翻天巨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此同时,西方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艺术轮番兴起。而十八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谨守祖宗法度与典制,在文化艺术上谨守“华夏正统”。当我们围观《石渠宝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此种政治与艺术的保守性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让历史翻篇的伟大藏家
比起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与《宣和书谱》,乾隆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的藏品虽多,但是乾隆远比不上宋徽宗对艺术史的贡献。徽宗创立国家画院的制度,创作了瘦金体的书法,建立了院画的审美,这些成就远非乾隆可比。
《石渠宝笈》固然是中国历史上藏品最丰的清单,但是作为收藏家的乾隆顶多是一个超大号的项元汴或严嵩,《石渠宝笈》在文化意义上,就是一部2.0进化版的《天水冰山录》或《项元汴千文编号书画目考》。
在我看来,对旧价值的冒犯,对新世界的冒险,才是一个伟大的收藏家的本色,保守而专制的乾隆显然不是。如果让我给伟大的收藏家定一个标准,那就是:让历史翻篇。美第奇家族算是伟大的收藏家,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就不是后来的模样。美第奇家族支持人文学者、办美术学校,把一个个边修鞋边画画的工匠捧上大师的位置,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的影响至深,让人文教养替代了贵族血统的优越感,让自由意志、理性精神取代了贵族与教廷的价值观,身为收藏家,美第奇家族超越了时代,文艺复兴的历史因这个伟大的收藏家族而改变。
二十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土豪,算是伟大的收藏家。还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泡妞时自我介绍说了什么吗?“战争结束之后,我逛遍欧洲各国首都,收藏珠宝,主要是红宝石。”作为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繁华奢靡的象征符号,盖茨比只字不提艺术品收藏。幸好并不是每一个美国土豪都像盖茨比。当时的洛克菲勒、摩根、福特等美国超级土豪在工业革命中赚取了巨额资本之后,纷纷成为购买欧洲艺术的大藏家。因为先天文化教养不足,这批土豪在购买欧洲艺术品的时候让当时的巴黎大画商詹泊尔等人大赚特赚,同时还被人在背后嘲笑不已。洛克菲勒、摩根、福特等美国大土豪的历史意义不在于他们花大价钱买下的欧洲古典艺术,而是他们用万贯家财创立了艺术基金,他们知道自己土,尽管他们并不喜欢现代艺术,但是依然支持现代艺术的发展,他们身后的艺术基金舍资财若脱履地扶持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艺术史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当代艺术的翻篇,美国土豪们功不可没。
当我们围观《石渠宝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在你看来乾隆到底算不算伟大的收藏家?如果历史上没有《石渠宝笈》,也没有乾隆这个收藏家,那么中国的艺术史会改变方向吗?
《清明上河图》局部
轻松的围观姿势
乾隆作为书画家,其造诣比不上宋徽宗;作为收藏家,其文化价值不如美第奇家族和工业革命的美国土豪。但是如果跟今天的官员或文人相比,乾隆和他的文臣的艺术造诣分分钟把可以把他们甩出几条街。尽管偶尔有代笔,乾隆毕竟也能画。尽管没有独创精神,乾隆疏朗俊秀的书法也深得赵孟頫精髓。尽管偶尔也闹出真作假时假亦真的笑话,乾隆毕竟也算资深鉴赏家。尽管文臣们对帝皇书画的题诗赞美大多是文辞华丽的马屁文字,但是他们毕竟深入参与《石渠宝笈》有关藏品的鉴定、考证、题跋。尽管乾隆和文臣在《石渠宝笈》上的题词与印章破坏了原作的构图,但这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君臣可以在名画上题诗唱和的文艺时代的象征。
今天的官员,有几人敢在传世名作上题诗?我们只看到万众瞩目的高官落马的时候,家中抄出的尽是黄金虎皮房产证。今天的文科教授,有几人能说得清南北宗、分得清浙派吴门?我们只看到历史学家、文科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盛赞苏轼文人画的“写实功夫”,此种南辕北辙的误读,大概可以代表今天许多文人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当我们围观《石渠宝笈》的时候,不妨把彼时的帝皇文臣跟今天的官员文人的文化与艺术造诣做一个有趣的对比。
当今“精英”如此之Cheap,我们作为文艺爱好者要想深度鉴赏《石渠宝笈》,亦不是一件易事。如果关于《石渠宝笈》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背景太复杂,我们也可以采取更简单轻松的姿势来围观。
挤进展览的人潮中,拍几幅高清图,发个微信朋友圈,再淡淡地说一句:“《清明上河图》到底是徽宗盛世的写照?还是通过桥下的船难与冲突暗喻北宋的外忧内患?”又或者来一句:“很遗憾没看到红遍微博的四爷Cosplay(雍正行乐图)。”又或者叹息一句:“想看看没有被乾隆题诗与钤章破坏整体布局之前的《五牛图》。”又或者戏谑一句:“沈周作《桐荫玩鹤图》之时,他的弟子唐寅尚未开始点秋香。”——云淡风轻的几句感慨,不说逼格爆表,也算是在朋友圈里摆出了合格的文艺姿势。
不论是什么体位,能够挤进武英殿的就是好体位。不论什么姿态,“愿意围观”就已经是好姿态。毕竟我们刚刚经历过传统文化断层、现代文明蒙尘的几十年。在审美上久贫乍富的我们,围观艺术品时的一切装腔作势和附庸风雅都值得原谅。
收藏家的迷信
在艺术鉴赏这件事上,不仅我们艺术爱好者的审美不足,国产的收藏家也同样刚刚起步。在近年的国内拍卖会上,收藏家们喜欢热捧入选《石渠宝笈》的作品,同一个艺术家的同样水准的作品,是否入选《石渠宝笈》有时会导致价格相差十倍以上。收藏家对于《石渠宝笈》著录的热衷,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赝品猖獗横行的书画界,如果有《石渠宝笈》的加持,会给藏家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但是一些造假者“对症下药”,专门模仿《石渠宝笈》上的描绘来制作赝品,让收藏家防不胜防。收藏家热捧《石渠宝笈》的另一个原因是迷信“皇家品味”——皇上喜欢的东西当然是最好的。
此种热捧与迷信是文化弱国在收藏的初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台湾地区在八零年代早期也曾经出现过收藏界追捧《石渠宝笈》的情况,随着藏家鉴定水平和审美眼光的成熟,九零年代中期之后,《石渠宝笈》的魔力逐渐在台湾收藏界消逝。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现代的收藏家,拥有一本比《石渠宝笈》更厚的私人收藏目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拥有一颗比乾隆帝更Open更冒险的心,那倒不是难事。
廖廖,独立艺术撰稿人。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廖廖,独立艺术撰稿人。
凤凰文化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文化资讯
往期《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