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5.6.1 第161期 作者:马小盐
导语:近日,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的“抄袭三部曲”引发了网友热议。评论人马小盐认为,该事件奏响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安魂曲。模仿与抄袭,是创造力匮乏者的唯一捷径,而创新性人才的缺位,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现行教育机制的恶果:标准答案和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大学管理官僚化严重奴役着知识和真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了空中楼阁。
中国知名大学复旦,最近因110周年校庆的“抄袭三部曲”,再度闻名遐迩:校庆LOGO涉嫌抄袭苹果Touch ID 标志;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东大;在一番苍白无力的辩驳之后,再度发布的宣传片,又被指涉嫌抄袭慕尼黑工业大学宣传片。我巍巍中华的堂堂知名学府,为何在一次短短的校庆Party之间,频频爆发抄袭事件?这是偶然之事,还是必然之物?
与此同时,BBC中文网声称,2014年有约8000名中国在美留学生被学校开除。相关数据分析,被开除的学生,学术不诚实的比例占22.98%,学术表现差的比例占57.56%。我们只要仔细对比一下,便会发觉,在复旦抄袭门与8000留美学生被开除之间,有着十分类似的共同点:不诚实——复旦校庆宣传片抄袭被网民发现第一反应是百般狡辩;表现差——毫无原创能力,短短四五分钟的宣传片,皆要山寨、抄袭他国大学的创意。我们需要追问:为何独独中国留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何中国所谓的一流大学开个校庆Party皆要屡次陷入抄袭门?在我看来,被开除的8000留美研究生与复旦抄袭门事件,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现行教育机制所结的恶果。这两起事件,警报一般凄厉的奏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安魂曲。
人才:应试魔咒下的木偶
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皆是为了应试。考分的高低,不但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还是决定一个学生最终能否进入一个好大学的准则。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国的学生,既不注重人文修养,亦不注重原创精神,唯一注重的是对标准答案的执迷不悟。对很多学生来说,牢记老师课堂上所告知的标准答案,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标准答案是知识空间的威权主义,它只迷信权威与唯一。标准答案也是质疑、反叛以及创新的死敌,它扼杀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标准答案需要的是习惯于规训与奴役的奴隶型人格,塑造的是无限重复旧有知识体系的复读机。但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对旧有知识的扬弃之上,诸如日心说对地心说的反叛与质疑。没有反叛与质疑,人类的知识体系还在重复着原始社会的认知水平。没有反叛与质疑,人类的科技领域,亦不会发展至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境地。
但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偏偏培育的就是毫无反叛与质疑精神的提线木偶。木偶,是没有大脑、没有灵魂之物,它貌似活着,实则死了。它所有的动作,无非在重复那只暗中指引着它的看不见的手。复旦宣传部制作的两部校庆宣传片,便是这教育恶果的显性基因在集中爆发:在需要自我创造的时候,制作方的创新才能匮乏为零。只好反复研究、拷贝、复制他人的作品,才能以三岁孩童的方式,堆积出自己深度模仿的积木。
管理:大学官僚化
西方大学一词,来自拉丁语,它的本意是指教师与学者组成的知识社区。这个社区,是一个专门创造精神财富的社区,它拥有一种由知识博弈而产生的社区精神,叫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主要有以下四类组成:独立精神、反叛精神、创新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独立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基所在,如果一所大学毫无独立精神,那么它的反叛精神、创新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就会如多米诺骨牌般随之纷纷倒掉。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大学的管理方式,与欧美大学截然相反。欧美大学多实行的是教授治校,中国的大学则施行的是行政管理,也即由一群对大学知识体系所知甚少的官员们来领导。中国的大学教授,在校园里几乎毫无实权,他们往往要被行政官员们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当然,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不仅仅有行政官员与教授,还有一种奇怪的两栖动物:你说他是教授,他偏偏所知甚少,且官职不小。你说他是官员,他偏偏还拥有教授职称,要给学生们讲课。这种既是官员又是教授的两栖动物,在中国大学的校园里数目不少,他们往往被民众戏称为学官。学官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有什么创新能力?官员们管理出来的大学,能具有何种创新精神?在知识被严重奴役之地,陈寅恪所言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注定是一个残存而凄凉的搁置在话语楼阁里的美梦。
当一所大学,丧失了独立之根基,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想而知,大学精神的存在与否可想而知,制作校庆LOGO和宣传片的创新能力更是可想而知。模仿与抄袭,是创造力匮乏者的唯一捷径。复旦校庆的“抄袭三部曲”,在中国大学之中,并非独一无二。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学者、教授,因论文抄袭事件,屡屡成为互联网热门。更有个别学者、教授,宛若复旦大学的双胞胎兄弟——复制大学的得意门生,他们复制、拷贝的高超技巧,已经走出国门,扬我国威,荣登一些国际学术刊物的黑名单。在我看来,此次复旦校庆,之所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深陷抄袭门,是因大学官僚化这一顽疾,四处蔓延所结的硕果,在互联网这面放大镜,火眼金睛的扫描与监督之下,再次被迫无奈显露原形而已。
后果:“U”型价值链的中下游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然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皆是毫无灵魂的木偶与复读机。所以,中国的“山寨文化”泛滥成灾。我们看到,中国的各行各业,皆在山寨。从日常电器到手机,从电影剧本到走红的电视娱乐节目,从论文到小说文本,等等等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被一堆堆山寨产品环绕着虚假繁荣至烈火烹油的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U”型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在U形价值链中,“中国制造”只能从事零部件、加工制造和装配业务,长期处于中下游的低端位置(本观点参见朱大可等人合著《文化批评》一书)。由此可见,高设计、高技术、高科技等居于U型价值链上游的创新性活动,一直与中国制造无缘。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模仿、山寨他国产品尚可理解。韩国、日本,在经济发展初期,也曾模仿过欧美国家,但很快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原创型品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经济发展放缓,模仿了将近三十年之后,中国人才还原创能力匮乏,中国制造还处于U型价值链的中下游,这就需要追问中国现行教育机制的弊端,究竟是中国人愚蠢,不会创新,还是现行教育机制不允许、不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存在?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2015年高考马上就要来临。我曾亲耳听到,有的家长因惧怕互联网话语对孩子的影响,千叮万嘱地对考生说,写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按网上的那些话来写,虽然那些话是正确的,但不能写,你要按老师平时教的来写,这样就能得高分,就能进一个好大学……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这些细小的、一件件的日常琐事中磨损殆尽:为了高分,精神分裂可以采纳,保驾护航;为了高分,真话可以不说,深藏于心;为了高分,真理可以不要,弃之一旁。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与我们的教育机制,需要的根本不是创新型人才,而是听话的擅长考高分的僵尸娃娃。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一日不改,8000名中国在美留学生被学校开除与复旦抄袭门之类的事件,仍旧会荒诞剧一般层出不穷的上演。最近几年,颇多的知识分子呼吁教育改革。但所有的呼吁,皆若石投大海,涟漪皆无。我知道,我写得这篇文章,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亦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它仅仅是一声无奈的呐喊,响在耳闭目塞的教育体制的荒野上。
马小盐,小说家,文化批评家,现在《延河》杂志任职。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马小盐,小说家,文化批评家,现在《延河》杂志任职。
凤凰文化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文化资讯
往期《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