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阿来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

2012年10月23日 15:14
来源:凤凰网文化

写小说可以同时融合我的诗歌追求

凤凰网文化:听说您最喜欢的两个文学家,一个是美国的惠特曼,一个是南美的聂鲁达,为什么?

阿来:也不是说最喜欢,曾经吧,就是年轻的时候,我强调我们中国人眼界都很小,我们都是生活在不只是一个小地方,中国人总体来讲,尤其是从文革成长过来的,因为眼睛小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开始写文学的时候都是我自己一点点小的东西,学生作文里头都是这样嘛,我怎么我怎么,都是第一人称,我们好像只会这样的表达。所以我们八十年代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真正的文学表达是什么样的,而且年轻的时候恰好又喜欢诗歌,这个时候读到外国的诗歌,从八十年代才开始,大量的介绍到中国来,我觉得聂鲁达、惠特曼,虽然他们两个不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是一个语言当中的人,一个是西班牙语,一个算英语,但是那种宽广、那种雄壮、那种风格我非常喜欢,而且不只是我怎么样,他把自己跟广阔的大地、群山、大海,所有浩大的自然界跟背后的人站在一起。

凤凰网文化:而且跟您相似的地方就是,惠特曼跟聂鲁达他们所写作的那个背景和环境,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

阿来:其实惠特曼你一想他没有什么背景。

凤凰网文化:他写的是(美国)南方的那种……

阿来:他写整个美国,都是把整个国家作为描写对象,他写森林、草原也写城市,他的生活方式也很自由,都是在大量的自由迁徙,随便漫游,当时我可能喜欢他们,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可不像现在这样,那个时候不是说我想到广州去,就可以去广州去,要找人批准,一定要请示,比现在出国还难,受到限制,因为那个时候连身份证都没有,必须有人给你开一个盖公章的证明,你才能到外地去,你才可能去住旅店,你才可能去买车票,要是没有人给你开这个证明你就(没有办法),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把大家固定在一个小地方,越是这种固定你越是渴望,但是我们在那个时候达不到,但是通过阅读有人想有这样的自由,自由行走跟自由书写。

凤凰网文化:这两位都是诗人,您最早登上文坛其实写诗歌,后来怎么就转到小说了呢?

阿来:其实这些我都说了很多次,诗歌这种形式对语言的纯度要求非常高,第二个也相对精炼,如果我写诗动辄就写几万字,大家肯定不爱看。写诗终究来讲,尤其在汉语的功能里头,诗歌主要还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或者是更细微的表达很多不同的情绪的,但是当我们开始,当我自己写了一段诗歌开始,尤其是刚才我说,我们开始关注历史、关注地方史等等,关注文化,这个时候你就有更复杂的东西要表达,感觉更干脆说你就想说一件事情,不是写一个诗说我表达一个情感,这个时候你写诗觉得有困难,有困难不是说不能写叙事诗,因为历史上也有大量的叙事诗,但是在汉语诗歌,汉语的诗歌传统好像不是一个写叙事诗的传统,所以很自然的就是,当你表达的东西过于复杂,而且过于带有叙事性的时候,转向小说好像是一个必然,因为诗歌很难包容。但是诗歌那样的一种对语言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诗歌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奏,语言的优美,但是这样好的东西,你写小说的时候同样可以去追求,一句话就说有些在表达上诗歌可能很难包容小说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如果写小说,如果你愿意有艺术上的追求,你可以把诗歌里头优美的那一部分给吸纳到小说这个形式当中。最后我觉得它不是一个形式的选择,而是你要表现的内容驱动你去找更适合的形式。

凤凰网文化:一种表达需求?

阿来:对。

凤凰网文化:您现在还写诗吗?

阿来:没写。

凤凰网文化:为什么,是没有那种表达的需求吗?

阿来:你说我要表达一个情绪,小说里头也可以有一个段落,你可以把这些东西,一首诗的意思把它写进去,但是反过来刚才我讲的,如果你写诗就不行了,而且慢慢写小说写久了以后,它的思路会变化,你经常是从故事、从人、与形象出发的结构故事,而且写诗的时候不一样,你可能就是酝酿一个情感,然后找到一些句子,突然就可以写一首诗。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