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废话诗人”杨黎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

2012年08月22日 19:39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废话诗人”杨黎做客凤凰网文化《年代访》

杨黎侃侃而谈

杨黎与主持人于一爽对话

诗歌的口语化就是对主流文化说不

凤凰网文化:这次采,很大的原因还是读客给你出了《橡皮》。比如说一帮朋友可能都知道这个书怎么回事,但是你现在对着镜头我还是想跟大家再说说,为什么叫《橡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书?

杨黎:这个问题要从11年前说起2011年的时候,我跟韩东、何小竹、乌青我们几个办了一个橡皮先锋文学网,一个网站。为什么当时叫橡皮先锋文学网?叫橡皮的原因是因为办那个网站的时候,在成都,在一个叫橡皮的酒吧里面,所以就叫橡皮。我们工作室也叫橡皮,酒吧里面,所以叫橡皮。我为什么要叫先锋?因为那时候刚开始,那时候网站很多,都是那种所谓文青型的、通俗型的,我们可能是作为连续文学里面的一派,比较早的,不是说第一,也是第二,所以我们区别于当时流行网上的那种文学形式,就特别刻意的强调了先锋,就表示我们和“橄榄树”、“榕树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除了写作态度之外,我们的身份也有区别,因为我们不是从网上开始写作的人,那个时候2001年,我们都是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写作20年的成名人物跑到网上去玩。

凤凰网文化:一点都不谦虚。

杨黎:所以说就必须要强调这个,刻意的强调叫先锋,我们跟你们是不一样的,就这样子叫了橡皮先锋文学网。

凤凰网文化:当时这个网站大概有多少人?

杨黎:当时这个网站太牛了,我们开始是自己做的程序,没有用到一周就爆了,完全难以承受,流量太多。实际上很多连续写作的人,他也刚刚想上网,网上刚开始的。

凤凰网文化:在网吧吗?当时很多人还是在网吧是吗?

杨黎:我那个时候经常都在网吧,因为我们工作室几台电脑都不够用了,我就到网吧上去玩。大家上来的人就很多,还是一个新鲜问题,现在觉得上网太方便,太容易了,我们那时候找不到电脑玩。你想想像朱文这些人,他怎么可能跑到榕树下去上了,反正不一样。那么有了橡皮先锋文学网,很多人就来了,我们爆棚,一下就爆了。特别多的有这种现象,有一天早上我一点开,我发现好多人都是海外的,你想想海外来人,他看到大陆有网络,他一下就拉进来,他上这种网很舒服,那时候也是很多的。

我们还有聊天室,聊天室我们连开一个、两个、三个,开到五个都不够,人很多,后来我们也没有办法,没有自己的网站,只有依靠别人,之后就能够解决人多的问题。除了人多热闹以外,还迅速形成了一批有共同写作倾向的人,当时就称之为“橡皮写作群”,就一群,我们有大家共同的,虽然不是流派,但近似于流派,大家都比较近似于、倾向于这样一种写作。

凤凰网文化:具体讲讲这样一种写作有没有什么比较硬性的标准?

杨黎:没有硬性的标准,没有下文件,但是有比这个文件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就是大家的趣味,在这个网站写作的人,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它都有一个特点:第一,它口语化,基本上都是用口语化的。这个口语化说起来也很简单,想起来也很复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所谓用口语写作这种东西,所谓的说人话,怎么想怎么写,你听起来是一个好简单的事。像现在我看到一些90后的人写作,随手一写都是那么成熟的口语文体,现代文体,我们称之为现代汉语,更成熟。但是你想想在80年代的时候,以及更早,那几乎就是一种先进性,没有那么容易的,那时候人一张口都是文绉绉的,你不知道干嘛,都是唱什么“睡吧,风”那种东西。

凤凰网文化:为什么口语写作是在8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大的时代环境讲一讲。

杨黎:大的时代环境很简单,百废待兴,整个经历了所谓的,他们称之为叫十年浩劫,实际上是十七年、二十年的浩劫,到了后来,他们搞经济改革,要适度放宽一种政策,我们也就应运而生,摸着他们的石头过了河,文学意识形态也开始有一定的,他们称之为叫做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样一种东西。笼统的讲,就是脱离了他们主流意识形态的那种文学趣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着重点就在一群诗人,就所谓第三代诗歌运动,起源包含了像南京的《他们》,四川的《莽汉》,成都的《非非》,这一群人开始搞所谓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他们所坚持推崇的第一是口语化;第二,反文化,反崇高,反英雄,这样就是反集体主义。意图就是对一切流行的那么长时间的主流文化说不,朦胧诗的北岛他们也说不,但他们那个说不,你就感觉是,他说不的对立面,是站在一个平行点上的一左一右而已。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杨黎 废话诗人 凤凰网 凤凰网文化 年代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