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文化 > 人物

从金庸小说人物归宿模式论金庸武侠创作的心路历程


来源:和讯

人参与 评论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而不是按照某一种固定的主题及其固定的人格模式进行编织的。前面我们提到,这一时期金庸小说主人公,像陈家洛、袁承志都是以儒侠性质的身份归隐的。

1984年,出版《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一书。再次赴北京访问会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198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8年,“主流方案”事件在港引起轩然大波,发表《平心静气谈政制》文章。获香港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

1989年,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谘委职务。

1993年,赴北京访问,会见江泽民。同年,宣布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

1994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出版,将金庸列为小说家第四名。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第一部生平传记《金庸传》在香港出版。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院士。

1999年,受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2005年辞去该职……

……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金庸的一生喜忧参半。他少小就背井离乡,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求仕途无门,便偏居孤岛一心创业;后事业蓬勃,荣誉丰盈,但是婚姻和家庭又是不尽幸福;他青年时期雄心壮志,晚年又“淡出江湖”,最终归于隐逸……这些种种转变显示出,金庸同中国很多知识分子走过了一条相同的人生路线,此亦是他小说中大多数正面主人公走过的一条道路,可以说这些都是经过漫长的人生体验,进而升华与转变的结果。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生”[20],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说明了这点。

金庸在小说中显现出来的隐逸情结,是有着内在渊源的,“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金庸出生在这种有很深文化渊源的家庭当中,自小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沐千年风雨,源远流长,自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一经融合便再也纠缠不清,儒家讲求入世,道家追求出世,释家宣扬解脱。因此在这种“合力”文化浸泡之下出生的中国文人,一开始便具有多重性格:一方面儒的“正雅”包括宗法秩序、一统思想、大济苍生等等,在历史沉淀的积层中已根深叶茂,且富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庄与禅的交通、圆融,又是他们逃避精神烦恼,摆脱内外交困之心灵压力的惟一出路。三教的交融,诞生的是中国文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心灵矛盾,无论是“一朝看遍长安花”的得意者,还是“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失意者,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们都曾有过在进取与隐逸中选择自身价值的痛苦磨砺和决断,也就是‘独善’与‘兼济’间的进退矛盾。而一旦想通了,看破了,则进与退原本亦无质的差别。按禅家的理解是‘一切方法皆由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注,无所注心,既是智慧’这样就能‘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了” [21]。于是金庸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了先人同样的一种人生道路,他选择了最终归位于佛。当然这条道路是需要体验的,而金庸先生的人生体验就藏乎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

众所周知,金庸不仅在文学界!新闻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且他还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的武侠小说和政论文章意外地成为自己沟通“上层建筑”的桥梁。1986年,学法律出身的金庸当选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撰写香港基本法草案。此外,金庸作品的影视剧版本更是层出不穷,进入商业运作后,不仅影视营运商们赚得盆满钵满,金庸更是受益匪浅。可以说金庸的入世思想,使他的人生变得充实丰盈,是他缔造完美人生的第一步,然而却并非他最后的人生归宿,他在的选择上最后归位于“佛”。他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说过“佛学好难懂,但我天性越是困难,越要了解为何这样难,偏要想办法去弄懂。……渐渐懂了一点,后来再懂多一点。”

信佛后的金庸先生,最大的得益是看破了生死,这样欲望少了,名利权位看轻了。“所以我写完十五部武侠小说不再写,也与相信佛理有关连,此为适可而止。年纪大了,适当时候收手去也。但最困难是,佛教的要求好高,一般人做不到,认为最好什么欲望也没有,痛苦就没有那么多,要求我们去出家,做和尚,连太太也不要,儿女也不要,钱又不要,好吃的东西不吃了,这层我做不到。”

尽管佛教是他的信仰,金庸先生并无进行正式皈依仪式,也没有拜哪一位和尚为师傅,因此他觉得自己还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而是相信其佛学哲理。他相信中国佛教中的“自力”,即凭自己的觉悟去解开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人生各种苦痛,觉得这样比较正确,靠自己的力量,佛在心里,不假外求。

不怕死、不争名利,不非常快乐但没什么痛苦。从此,金庸在人生道路上最终选择了佛家出世的归隐。他说:“大概由于我从小就对范蠡、张良一类高人十分钦仰,而少年时代的颠沛流离使我一直渴望恬淡安泰的生活,所以不知不觉之间,我笔下郭靖、萧峰、康熙一类的人物写得很少,多数以另一类的归宿为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的“退隐”选择(1989年,金庸宣布辞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咨询委员会委员职务,同年又宣布辞去《明报》社长职务)是很明智的。在金庸眼中,郭靖、萧峰固然值得敬重,而令狐冲、段誉似乎更加可爱,“我觉得人生永远美满似乎不太可能,就算最后圆满,茫然的感觉也在所难免,一切目的都达到了,还是很空虚的,于是我们也可以品味得出中国人的悲欢苦乐往往是交织着茫然了。”[22]由此,我么可以品读出金庸的禅理感悟,同时也是对人生感悟,这些不用说,都是来自金庸先生在生活中,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身体验了。在他小说创作中,给了他对人生思考的时间,给了他对人生思考的无限空间,他的创作思路由儒入道、由道入佛一路走过来,使他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有鉴于此,金大侠便有心随他武侠世界里的高人一同隐去,宁静、淡泊、远离红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金庸新 人格模式 金庸作品全集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