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文化 > 人物

从金庸小说人物归宿模式论金庸武侠创作的心路历程


来源:和讯

人参与 评论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而不是按照某一种固定的主题及其固定的人格模式进行编织的。前面我们提到,这一时期金庸小说主人公,像陈家洛、袁承志都是以儒侠性质的身份归隐的。

杨过气愤欲狂之时,我们看到了至情至性的典型形象;而杨过赴海潮边练习武功,并终于练成黯然销魂掌——此掌法与“正常武功的理路相反”(这是他的人格的表现,也是一种提示)——时,我们更看到了情之至极、性之至极。甚至扬过继承了父亲杨康的三分风流,到处与少女调情挑逗,惹得不少少女为之肠断心伤,这也是人性之自然之道的表现。杨过的形象,是对郭靖的形象及其儒家之侠的人格模式的一次反叛。我们看到,这是离人性更近了一步,而且也是对过于理想化的人格的一种背反。这正表现了金庸的与众不同之处,开始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他的妻子小龙女也是道家仙女的化身,小龙女自幼生长在活死人墓中,安于峡谷里的那份清静,就是历经世间繁华后,亦是如此!杨过以痴情选择了自己的爱人小龙女,最终选择了与小龙女一起归隐山林,做一对神仙眷侣。归隐江湖,不问世事。留得内心一份沉静,那也正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的形象,是由道家之侠向佛家之侠的一种转换的产物。我们仍可以将他列为道家之侠的形象系列,因为他的人格模式是以道家的“无为”二字撑起来的。这可以说是道家人格模式的另一种型号。所谓道家,有老子之道,亦有庄子之道。老子之道力主冲虚宁静,绝圣弃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之道则热情奔放,自然自在,自我自由。若说杨过所继承的是庄子之道,则张无忌所师法的是老子之道。张无忌总是上当受骗,是他弃智绝圣的结果,本来很聪明,可是不愿意往那方面去想;张无忌顺应自然而又拖泥带水,那是他“无为无不为”的表现;当明教的教主,这也符合自然之理。倘是儒家正统,那就连想也不敢想。而辞明教教主,同样符合宁静之道,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张。

正当张无忌形象诞生之时,作者可能已开始研读佛经。书中的张无忌的义父金毛狮王谢逊,就是按照佛经的“狮王”形象创作出来的,他的结局,更是按佛理写成。张无忌受其影响,本来洁净无为,只因一心慈悲,才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不过张无忌的“无忌”二字,仍透示了道家之侠的秘密信息。这当然都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写到《倚天屠龙记》,其实已经是到了侠的人格模式的尽头,因为道之“无为”,与侠之“有为”显然矛盾对立。张无忌本可权倾天下,可是他毫无政治野心。对权力的欲望极其淡泊,在非自己能力所及,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自然只有一条路可走,辞去明教教主的职务,携赵敏踏入归隐一途。

在此之后的《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形象更是洒脱超然。笑傲江湖,率性独行,他也是道家之侠中的一个典范。他最终的结局是与心爱的人任盈盈一同退出江湖,琴箫自娱于山水之间,可以说这正是令狐冲道侠人格模式的最好归宿。

第三类,佛侠之归隐。

佛家讲空,讲无,讲出世,本来与侠相距甚远;但佛家又讲慈悲喜会,做苦海慈航,也奉法降魔,甚至愿下地狱而救苦救难,这又是更高一级的“侠”的精神。佛侠,在这里也可以用佛家的“空说”之“究竟而无实体”解释为“无侠”。所以说无侠和佛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说法。

佛侠之中最典型的当数石破天,他无名无姓、无知无识、无欲无求,却艳福不浅,奇遇迭至,练成前有古人后却无来者的侠客岛上的武功。正因为无欲无求、无知无识、无着无住、无作无愿,他才少了世俗的影响,才能用他人不能用的方法练内功,却不走火入魔;才能不受那些图解文字的误导练成侠客岛上的武功。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舍身饲虎”的精神,甘愿代石中坚去侠客岛,才有如许奇缘。

如果说儒家之侠是为国为民牺牲自我;道家之侠是至情至性实现自我;佛家之侠则是无欲无求无人无我。三者对“我”之态度截然不同。石破天这一形象可谓是奇中之奇。说石破天是“佛家之侠”,第一条理由是,此人无名。他在书中出现,自始至终,都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出现。一开始他自称“狗杂种”;别人以为他是一个“小乞丐”;白阿绣称他是“大粽子”;丁不四兄弟叫他是“大傻瓜”;史小翠(阿绣的奶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史亿刀”;而长乐帮中的贝大夫将他请去做替罪羊,又叫他是“石破天”,——书中大部分时间都称他为石破天,我们在前文中也一直这么叫。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石破天,而且一直为别人的误会而苦恼,世人不知他的“真面目”,也不想听他申诉,只是先入为主,固执己见,以为他就是石破天。甚至,石清、闵柔夫妇也把他当做儿子石破天(石中玉)——其实石破天乃是石中玉的一个化名。这一有趣的现象背后,正有“无名无相、真人不露”,以及“真即是幻,幻即是真”的佛家哲理在内。世人愚昧贪痴,不识“真佛”之面,只以“假名”称之,岂不妙哉?

石破天不仅无名,更妙的是他的“无求”。人到无求品自高。连道家的宗祖老子也感叹过“吾之患在苦有身”因而不能无欲无求;但石破天因为他那性格古怪的妈妈(又是一个“假”妈妈)从小就不让他有求,让他养成了无求的习惯,可真是天衣无缝。弄得谢烟客想要他求之一件事以了结玄铁令的承诺,心愿也不成,气急败坏,而又无计可施,只有别出心裁,想让他自练武功、走火入魔。没想到这倒成了他的一种“助缘”。

上面的情节又引出之三、之四、之五。之三,是石破天(我们总得称呼他)的养母梅芳姑之所以将他取名“狗杂种”,并不许他“有求”,原来是因为此人因失恋伤情而导致心理变态,将情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她的单恋)石清之子抢了来,以施报复,这又是佛家的“有情皆孽”及“贪、嗔、痴三毒”的表现。之四是石破天逆来顺受,这又符合佛家之旨,且因祸得福、运气奇佳,每一次遭厄,都成了他的“助缘”。这乃是佛家的“报应”之说的应验。这叫做善有善报,时候已到。之五,是石破天此人心地极好,正是佛家的赤子衷肠。虽然明知长乐帮拉他来做替罪羊,到侠客岛去“送死”,在真的石破天——石中玉被找到之后,他还是愿意代他接下了赏善罚恶铜牌,答应代之为长乐帮解厄,这可谓“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佛家之旨的最好的表现。再进一步,他到了这一步,挨过了丁当的巴掌,却仍愿代石中玉赴雪山派的凌霄城去“领死”,再一次证明了石破天的愿入地狱的精神。他虽不求人,但为了石中玉,却开口求了谢烟客,让他不要杀人,而去教导石中玉,搞得谢烟客哭笑不得,而读者则忍俊。由于石破天这个的特殊身份,他的最终归宿可想而知,定是历经江湖风波后显然不会在江湖上再有所作为了,归于沉寂,正是他个人身份的归宿。

狄云是《连城诀》里边的主人公,同时也是一个不太被评论家与读者喜爱和重视的人物。他被陈墨归为“无侠”[18]一类。我们前文说道,“无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佛侠的一种体现。狄云是个愣头愣脑、再平常不过的乡下孩子,学了点微末武功,朴拙,良善,爱打抱不平,仅此而已。经过种种人生的磨砺,狄云的人格一步步升华,屈辱、仇恨、恩怨都已消散,他最终远离尘嚣,回归雪山,回归最为单纯原始的生活。他的归隐,与令狐冲、袁承志有相似之处,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后二者,因为以他的起点而论,他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远比令狐冲和袁承志要艰难得多。他不像袁承志那样从小聪明伶俐,又有无数志向高远武功高强的人扶助,也不像令狐冲那样与生俱来就有自由的意志和反叛的精神。在小说的开头,他已是个年近弱冠的青年了,而此时他的最高理想不过是学会师傅的武功,与小师妹成亲,和和美美过日子。他的人生转折完全是由一次意外事件造成的。从此经过漫长的跋涉和重重的考验,他在人生道路上艰难成长,终于脱胎换骨,超越了世间的凡俗,走向人生的彻悟。

虚竹和段誉也都是佛侠的形象。虚竹从小在少林寺长大,被佛祖醺染得有些痴呆,却好事接连送上门,你不要也不行。被迫破戒就想自杀;成绝世武功后放着至高无上的灵鹫宫主人的位置不要,就甘愿回到少林寺受罚,做一个小和尚;当萧峰强敌环伺的时候,他想到跟萧峰结拜过(其实连面都没见过),就跑跟人家去共同面对苦厄。这正是佛家那种以慈悲和舍身的大勇来化解人间苦难的精神。段誉本身就是一个佛国的王子,他没有武功也敢一个人到江湖上乱闯,好运却连连与他相接,这正是一种“缘化”的体现。他们两个在故事的最终结局时一个归隐缥缈峰头,一个回到了边陲小国,都是一种佛家出世清修的体现。

另外还有两人,也是体现的佛侠身份。一个就少林寺的扫地僧,他是一个默默不闻世事标准隐者,但是当他面对萧远山和慕容博的仇恨之时,甘愿用自己的身体各受两人一掌,化解二人的“血海深仇”,使他们“尽归尘土”。这种表现正是佛家所说的那种舍身饲虎与割肉喂鹰的精神的体现。另外一个是一灯大师,由他度化裘千仞之事则可见一斑,这里就不细讲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金庸新 人格模式 金庸作品全集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