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梁鸿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

2013年06月24日 17:07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徐鹏远

乡村应该多元个性 标准化会失去生存意义

凤凰网文化:我知道您在写完《中国在梁庄》之后,然后也亲身的去参与了一些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那我不知道通过您的实践对于整个中国乡村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更深一步的认识或者说想法?比如说乡村跟城市应该怎么样去共处?中国乡村在您看来,未来应该在哪找到出路?就这些问题不知道您有没有?

梁鸿:想过一些,但也并不是特别清晰,因为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它包含着大的制度层面的,可能我们都非常无能为力。但是我看到乡村建设有特别多的难处,那么难处第一在于比如说这个制度的不作为,甚至暗中去一些阻挠;那么另外一个层面当然也包含了乡村建设的本身它一种生硬之处,它的一种不清晰的地方,因为毕竟都是在摸索;还有一点就是自身的这样一种危机意识不是很清晰,也不知道往哪走,因为毕竟是全新的事务,所以我觉得我并不是非常乐观,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来自于上面的、来自于自身的、来自于下面的包括民众的,因为他们和民众之间打交道,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那么我并不乐观,但是我也并不反对。因为我觉得在一个大的社会层面里边一定要包含着这样的逆潮流的东西,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认同一种结构、认同一种声音,这个社会是非常可怕的,连一个反对的东西都没有,所以我觉得我经常在想就是这样一批乡村建设者,不管他最终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只要他在、他做过,都是我们的希望,他是多元的一种声音的存在。

那另外一层面就是你刚才说到的这个乡村到底怎么样才有出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地方它具有很好的历史建筑,它那个古村落。我是觉得乡村就是我们不要把它想得太过死板一块了,就是一个乡村,我们想的应该是多个乡村。比如这个村庄它是有历史建筑很好,我们自然性地去保护它,也可能通过旅游,通过那种本地的资源开发来建设新的建筑模式;那么有些地方可能自然资源很好,它有山川有河流,那么有一个模式,那么有些地方可能生态特别好,它可以种各种瓜啊什么经济作物啊,它需要考察,需要建设一个多元的乡村,依据不同的乡村它具有的不同的山川风物、各种历史条件来建构不同的乡村样态。那么这样我觉得乡村的建设才是有希望的,如果我们要一刀切,要么弄成城镇化,那么弄成那种标准化,一旦标准化之后就失去了它的生存意义,因为你没有按照本地的那种土地的那种样态来建构它,你离开它本地的色彩,实际上是非常浅淡的。但是现在显然我们好像是太多急躁了,就很少有耐心去等等、去考察一下,更没有调研,就没有人去调研比如说这个村庄有没有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可以开发,如果有一个村庄确实没有任何资源,人也特别少就几户人家,那没有就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那么如果它有,我们就一味第要建构新东西把它去掉了,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

我昨天跟那个叶一剑他写过一个《乡愁里的中国》,那么他说他们村庄是一个600年历史的村庄,他现在回家的时候要发掘他们的村史,建构他们的祠堂,那我在想如果这样一个600年的村庄没有人去管它的话,那可能很快就被淹没掉了,那么而有了这600年的一个村庄,那么它的村庄的孩子仍然可以在那个祠堂旁边玩耍,仍然可以在那个房屋里面去学习去干嘛,去度过他的童年少年,这也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事,这本身就是历史感,不需要你现在学习。但现在首先有没有这个,其次我们也没有在地教育,就我们学的都是普通知识、普遍知识、标准知识。我们虽然在那个村庄长大,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湍水是从哪来到哪去,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村里的那么多树叫什么名字,我们也不知道独属于这个地方的植物是什么动物是什么,我们都不清晰,那么所以其实我们也是对面不相识,虽然我们长那么大,在这个村庄生活那么久。那么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我们从小就有一种在地教育,如果说我们的教导书里面有一门教育是在地教育,就是对本地知识的教育,我们知道当年的湍水曾经两岸长满菊花,我是在书里面写 ,非常美,然后同时水也非常好,可以滋润两岸的人,那些长了大脖子的人一喝那个水就好了,我想那是非常美的教育,同时他对这个本地的情感非常非常深,那么这种教育本身也是对乡村结构的一种重新建构,是一个大的情感层面和这种精神层面的建构,那么它也有助于建构一个多元的个性的一个村庄。所以我觉得如果说乡村在今天的这个中国会是个什么样态的话可能它应该是一个各自的、各个的这样一个乡村的存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