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岸计划:一个“反双年展”的双年展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西岸2013建筑与艺术双年展”主会场——原上海水泥厂内一处360度弧形穹顶的水泥搅拌车间 但牟森说,当他一眼看到原上海水泥厂的巨大搅拌车间,几乎是第一瞬间,“奥德赛”这个词跳出来了。

高士明也说,如果说《彼岸》的内核是文本和身体,《上海奥德赛》的中心就是这个工业遗址的现场。现场即媒介,给出了一系列坚硬的现实——穹顶、向上的势能、圆形叙事以及场中留存的巨大搅拌机所指涉的工业动作。

最终,观众在现场看到的演出由6个既独立又关联的跨媒介作品构成,它们同时也喻示着上海城市进程的意象。第一幕“光启”是艺术家萧丽河的巨型灯光装置,134个爱迪生灯泡从穹顶悬垂,托升出一个创世纪式的开埠场景。第二幕由国际新媒体影像艺术的领军人物杰弗里·肖(Jeffery Shaw)创作。徐汇区因晚明科学家徐光启而得名,他和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在肖的新媒体影像中和中国山水图式交汇,投射在巨大的搅拌机身之上。声音艺术家姚大钧于第三幕做声音演出,几近在黑暗中进行,观众努力打开身体去聆听城市进程中的各种回响,尖利、刺痛又无不来自日常,它们被现代媒体的广播系统无休止地发送、叠加、复制,最终出离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与此同时,这件作品也铺垫着场外同时在四个巨大油罐空间中进行的“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作为策展人,姚大钧将它描述为“中国声音实践与众人甚至艺术圈之间的首次大规模接触、碰撞、搅拌、同乐和对峙”。

牟森放弃重排的《彼岸》终究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再现了,也给了观众最意想不到的感受。当第四幕开始,来自荷兰的达达人声艺术家贾普·布隆(JappBlonk)出现在搅拌机的高空平台。在全场静默的注视中,作为一个不懂得中文的“独奏者”,他以高音和低语交替,从声音、语素、含义的角度即兴演绎了《彼岸》:“我们站在这儿干什么?/我们要到彼岸去。/彼岸是什么?/一个名词。……把我们身体解放告诉所有人,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让我们为动命名!/好吧——让我们命名——彼岸!”在巨大穹顶下所进行的,是一个人的圆形叙事,只有寓意,没有语言。

最后两幕里,舞蹈剧场作品《春之祭》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属于牟森的召回,同时也致敬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100周年。在那个巨大的搅拌机基座上,牟森搭建了一个工业“伊甸园”,把19年前曾在《零档案》舞台上使用过的钢筋树林、苹果、电焊等元素又再现了一次。他说,再现有两个意义,首先是它们在语境上仍然是准确的,另外也因为《零档案》从未在国内演出过。牟森和他的导演团队邀请了22位上海的业余国标舞者包括原水泥厂工人共同排演《春之祭》,通过他最擅长使用的普通人集结成的剧场,通过他所熟悉的身体的连接和行动,开启了一个公共之场所(Arena)。“在这个场所中,人们可以获得看待生活的诗意态度,可以重新定义自我和现实的关系。”

本组图片:在西岸双年展中心展馆上演的开幕大戏《上海奥德赛》剧照

一个作为“第一媒介”的现场

在全球范围内,像西岸这样作为现代工业记忆而存在的现场并不少见,早些年最著名的改造案例是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近年引起关注和讨论的有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在地理区域概念上,西岸是位于徐汇区浦江西畔的一片狭长地带。整个20世纪,这里曾是上海的现代工业场所,有过近200座工厂,包括这座城市最老的水泥厂、飞机制造厂以及建于20世纪初的最早交通枢纽——龙华机场和铁路南浦站。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和世博园隔岸的工厂全部搬离完毕,西岸成为工业陈迹。而现在,作为上海“十二五”期间六大重点功能建设区之一,徐汇区开始打造“西岸”系列文化工程,其中将有传媒港、户外美术馆群、演艺剧场群以及东方梦工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跨媒介 双年展 奥德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