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岸计划:一个“反双年展”的双年展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西岸2013建筑与艺术双年展”主会场——原上海水泥厂内一处360度弧形穹顶的水泥搅拌车间 但牟森说,当他一眼看到原上海水泥厂的巨大搅拌车间,几乎是第一瞬间,“奥德赛”这个词跳出来了。

“西岸2013建筑与艺术双年展”主会场——原上海水泥厂内一处360度弧形穹顶的水泥搅拌车间

牟森和工作人员在演出前对场地进行踩点

一次“奥德赛”式的当代叙事

10月20日下午,开幕戏剧《上海奥德赛》以40分钟的六幕排演,埋伏了整个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艺术双年展”当代艺术特展部分的三条线索:实验戏剧、声音艺术和影像艺术。

作为戏剧部分的总叙事和艺术总监,牟森首次提出了“云戏剧”概念,他也称之为“一种链接性的戏剧”或“跨媒介巨构”。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牟森这样阐释他带领两位年轻导演马楠、刘畑完成的实验:“‘跨媒介’很好理解。‘巨构’是我从上世纪60年代建筑学里借用来的,当时日本有个建筑创作组织‘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他们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了‘巨构’(Magestructure)概念,是对城市与有机体的生物学比喻,更多指向城市的区域甚至整个城市,跟城市规划、建筑都有关系。对我来说,我其实早就不做剧场了,对那种有多少个座位的剧场一点兴趣也没有了,让我更兴奋、更着迷的是城市。所以,‘云戏剧’首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它不由情节来串联,而是N个独立的艺术家作品链接为一个超大规模、紧密相连的东西。它一定要有特定的主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时间性结构,这就区别于普通的展览作品了。”

《上海奥德赛》的起点,在20年前的《彼岸》。1993年,非戏剧专业出身的牟森导演了中国当代戏剧史上这件转折性的作品:以剧本《彼岸》为文本基础,他邀请诗人于坚创作长诗《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用诗歌、戏剧、纪录片、音乐和美术一起建构起自己的“彼岸”,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场自发的跨媒介和跨领域创作,成为中国先锋戏剧最重要的开拓之作。随后几年,牟森又创作了《零档案》等实验戏剧,在一系列国际艺术节上获得巨大成功后,却突然沉寂下来,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剧场和他彼此都失去了兴趣。他读史、写作,对城市历史叙事的兴趣日益浓厚。牟森说这次重返戏剧,缘于今年初他和中国美院跨媒介学院院长、此次“西岸2013”艺术部分策展人高士明的一次见面,高士明提及《彼岸》,说今年是《彼岸》上演20年,应该用什么方式回顾纪念一下这个中国当代戏剧的节点。牟森说,他认同1993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集体出现在国际上,先后到柏林、香港和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他的《彼岸》恰好也在那一年演出,成为中国当代戏剧转型的一个代表作品。“当时,崔健看完《彼岸》非常激动,写了一首同名歌曲收在他的专辑《红旗下的蛋》里,他和乐队还专门为我一个人演唱过。作为崔健的‘粉丝’,那是莫大的荣幸。”回去后,牟森重听了一遍这首歌,泪流满面。3月,他又接到高士明的电话,邀请他参加“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并在其中重新排演《彼岸》。

但牟森说,当他一眼看到原上海水泥厂的巨大搅拌车间,几乎是第一瞬间,“奥德赛”这个词跳出来了。“当我看到主展场的宏伟穹顶、圆形360度铁轨,还有像巨树一般的搅拌机,自然而然地,用‘奥德赛’这种方式来叙述上海城市历史的想法就出来了。”牟森现在回忆,第一瞬间的种种感受,汇总到叙事冲动上,就是史诗、歌剧和纪念碑。“我做的东西不可能是那种意义上的戏剧,一定是属于当代艺术语言。”

牟森提出放弃重排《彼岸》,提交了《上海奥德赛》的方案。他说:“‘奥德赛’是《荷马史诗》之一,也是经典叙事模式。比如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原名叫《太空奥德赛》。最近看过马克·库桑的纪录片《世界电影史》,时长15小时,英文名为《电影的故事——一个奥德赛》。凡是超规模的、长时段的、史诗进程般的叙事都可以说是‘奥德赛’式叙事。”而对牟森来说,“叙事意味着命名。命名意味着用明确的主题概括复杂的构造。主题即结构。《上海奥德赛》就是一次这样的叙事实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跨媒介 双年展 奥德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