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末“文科男”的科学梦


来源:时代周报

人参与 评论

中国人发明火药,没有制造出导弹,反而是制造出了烟火。比起制造武器,中国人更倾向(擅长)于制造玩具。但我认为,制造烟花之类也是非常出色的技术(科技),我更喜欢那样的中国人。

在这本“奇怪”的《飞翔吧!大清帝国》里,武田雅哉以日本学者独有的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地展现了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人种种奇异的科学幻想与科学实践

解说战争形态因热气球的出现而有所改变的插图。装载着大炮的热气球,正从空中炮击敌方的要塞。

在清代道光年间作家俞万春的小说《荡寇志》中,朝廷与梁山泊好汉交战时,使用了类似潜水艇一样的武器“沉螺舟”。而朝廷一边的所谓63雷将中的陶震霆,是中国古典文艺作品中,不多的以火枪作为武器的战将。另一位以情色小说闻名的清代作家李渔的作品里,有类似望远镜、显微镜等奇妙的工具……即使在旧式小说中,也映射着新时代的想象力。

清朝,特别是清末的历史,留给了人们闭关锁国、落后愚昧的印象。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清代的一部分中国人,尽管没有接受过理解类似现象的训练和知识,但却依靠自己的既有知识出品,以文字和图画展现出一个斑斓的、混杂着科幻感与奇幻感的世界。

中国科幻历史的研究者、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武田雅哉教授认为,清朝末年是人们的想象力向宇宙内外延伸扩展的时代。人们从科学书籍和报章杂志中获得了诸多的新观点和新视角,借由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在遇到以往没有见过的事物时,他们或许就有能力习惯、亲近他们,享受新鲜感带来的惊奇和兴奋吧。

古希腊人走在上海街头

光绪十年(1884),《点石斋画报》创刊,成为了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一批画师如吴友如、王钊、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特别是苏州人吴友如,更成为清末美术上的重要人物。

然而,由于信息的缺乏,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点石斋画报》上展示的,更像是一个奇幻的世界。比如,登载的埃及狮身人面像,如一张混种的狗的脸型;纽约摩天大楼的电梯被画成在大楼外被绳子吊着上升的椅子。

还有一些有趣的错误,如在甲午战争的新闻的插图时,画师无法确定日本的国情日之丸哪一块是红色哪一块是白色,于是出现了红底白圆的日之丸旗帜。

在没有影像资料的时代,绘画无疑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力,对于清末的人来说,文学作品的绘本,无疑是解放想象力的最佳工具,无论描写的是传统的中国故事还是西洋传奇。正如鲁迅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除了《点石斋画报》这样以新闻为主的画刊外,许多描写古代西方的作品也出现了,这对中国人来所,就更加陌生了。古代的希腊罗马人是如何的?中国画师们在没有可信资料的情况下一点概念都没有,有些只能凭想象作画。四大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主编日本人矢野龙溪所著,以演义这种东方文学风格的形式记叙古希腊历史的《经国美谈》。应该如何描绘古希腊?画师犯难,于是跑到上海街头给洋人做速写,结果就出现了身穿西装、头戴圆顶礼帽的希腊人成群聚在清末上海的街上招摇,又或包着头巾的印度巡警走在有着中国式城墙的古希腊名城底比斯的街头耀武扬威。

而对中国人来说,最陌生的,可谓是当时刚刚出现的各种飞行工具。于是清末民众,通过各种画报,看到了挂着龙旗的热气球、张着帆或插着翅膀在空中飞行的机械等。不管是热气球、飞艇还是飞机,都没有实体的照片可以让中国人感受。然而中国的画师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塑造着各种各样的飞行器。提供给读者。1910年,杂志《小说月报》还刊登了一幅飞船的插图,巨大气囊的侧面,用英文写着CHINA字样,还有清朝的黄龙旗飘扬。这是描绘海外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谢瓒泰所构想的新型飞船想象图。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雅芳]

标签:包天笑 萨摩藩 1980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