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之后齐鲁文学如何与世界对话

2013年09月24日 04: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张黎姣 实习生 姚晟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24日 10 版)

正在搭建的电视剧《红高粱》中“单家大院”布景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这一场景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今年中秋节,在山东高密,或也可以看到此景。自莫言获诺奖后,当地政府扩大红高粱的种植规模。据称,电视剧《红高粱》就将在这里拍摄。除了3200亩的高粱地外,小说中的单家大院、烧酒锅等场景也被逐一建起。“莫言旧居”甚至成为一个被列入百度百科的词条。

近日,作为山东籍作家,莫言现身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山东主宾省”的开馆活动。他一出现,即刻成为焦点。大批拥趸蜂拥而至,拍照与签名,这样的礼遇不是每个作家都有。

山东作家群也同时受到关注。以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为代表的30位山东作家集体亮相中国作家馆,成为图博会的亮点之一。“齐鲁文学再创辉煌”主题论坛、齐鲁文学新锐与首都文学名家对谈等活动,也相继在图博会期间举办。

齐鲁文学受到如此关注,并非第一次。据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杨学锋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涌现出如《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进入新时期以来,莫言、张炜、李存葆、苗长水、张海迪等一批作家的创作也颇受关注。他们在创作中自觉接纳吸收并运用了丰富的山东民间文学传统和齐鲁文化资源,把民间蕴藏的生命活力语言介入历史故事,使作品呈现出齐鲁文学地域特色,既有现实主义的在场写实,又有现实主义的荒诞,还有表现主义的创新。”

对于山东文学的特色,评论家李掖平这样解读:“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到刘玉堂的‘沂蒙系列’、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等,都是拥有全新齐鲁民间文化形态的文本。齐鲁作家常从精英意识出发,彰显民间情怀、民间立场和民间精神,使文本烙印上浓烈的山东地域色彩。”

基于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也构建起山东的文学地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张炜的芦清河、冯德英的胶东大地、尤凤伟的石门、刘玉堂的沂蒙山等,都成为蕴含作家精神寄托和文学理想的文学地标。”李掖平如是说。显然,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如今已充分显现出其文化地标的影响力。

在评论家白烨看来,齐鲁文学远不止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软实力的文化‘符号’有两个,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莫言。这两个‘符号’都出自山东,并非偶然。在上一届茅盾文学奖中,张炜和莫言同时获奖,莫言又获了诺奖,这足以证明齐鲁文学是可以和世界文学对话的。”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其实在新世纪以来,山东涌现出一大批很有才华的中青年作家,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评价,“我们需要耐心地把他们放到聚光灯下‘注视’他们” 。李敬泽称中国作家馆的活动就是一个展示齐鲁文学的机会。

除了扶持年轻作家外,李敬泽指出,作家本身应该更关注其写作能力的提升:“首先,作家要多读书,养成大作家的胸襟、眼光、气度。面对一个复杂的时代,作家需要对世界独有定见。其次,得下苦工夫‘写字’,要对文字有要求。”

标签:文学 对话 齐鲁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