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来源:开放时代

人参与 评论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艾云,2011,《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载《社会》第3期。

白钢(主编),2007,《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曹正汉,2011,《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载《社会学研究》第1期。

董辅礽等,1996,《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冯仕政,2011,《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载《开放时代》第1期。

黄仁宇,1997a,《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仁宇,1997b,《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仁宇,2001,《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泽厚,2004,《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刘世定,1996,《占有制度的三个维度及占有认定机制:以乡镇企业为例》,载潘乃谷、马戎(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楼劲、刘光华,2009,《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欧阳静,2009,《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载《社会》第5期。

钱穆,1996,《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载《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荣敬本,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孙立平、王汉生等,1997,《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号。

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

汪晖,2003,《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丰、蔡泳,2010,《4亿中国人是怎么少生的?》,载《中国改革》第7期。

王汉生、王一鸽,200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王亚南,198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毅,2007,《小城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吴宗国,2004,《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林生、丁伟东、黄正术,2009,《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张静,2000,《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赵树凯,2011,《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阎步克,2010,《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的社会学案例分析》,未刊稿。

周飞舟,2003,《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饥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周飞舟,2009,《锦标赛体制》,载《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黎安,2007,《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第7期。

周黎安,2008,《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格致出版社。

周雪光,1992,《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载周雪光(编):《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周雪光,2009,《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载《开放时代》第12期。

周雪光、艾云,2010,《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Bendix,Reinhard1956,WorkandAuthorityinIndustry:IdeologiesofManagementintheCourseofIndustrialization,NewYork:Wiley.

Cai,Hongbin&DanielTreisman2006,“DidGovernmentDecentralizationCauseChina’sEconomicMiracle?”WorldPolitics58.

Chwe,MichaelSuk-Young2001,RationalRitual:Culture,Coordination,andCommonKnowledg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Coase,RonaldH.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4.

Cyert,RichardMichael&JamesG.March1963,Abehavioraltheoryofthefir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Duara,Prasenjit1988,Culture,Power,andtheState:RuralNorthChina,1900-1942,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Durkheim,Emile1984,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NewYork:FreePress.

Huang,PhilipC.C.2008,“CentralizedMinimalism:SemiformalGovernancebyQuasi-OfficialsandDisputeResolutioninChina,”ModernChina34.

Jensen,MichaelC.&R.H.Meckling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

Kuhn,PhilipA.1990,Soulstealer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

Landry,PierreF.2008,DecentralizedAuthoritarianisminChina,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evenson,JosephR.1965,ConfucianChinaandItsModernFate:ATriology,Berkeley&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Levi,Margaret1988,OfRuleandRevenue,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March,JamesG.&HerbertAlexanderSimon1958,Organizations,NewYork:Wiley.

Merton,RobertKing1952,“ReaderinBureaucracy,”Glencoe,Ill:FreePress.

Montinola,Gabriella,YingyiQian&BarryR.Weingast1995,“Federalism,ChineseStyle:thePoliticalBasisforEconomicSuccessinChina,”WorldPolitics48.

Qian,Yingyi&BarryR.Weingast1997,“FederalismasaCommitmenttoPerservingMarketIncentives,”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1.

Schurmann,Franz1968,IdeologyandOrganiz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Skinner,G.William&EdwinA.Winckler1969,“ComplianceSuccessioninRuralCommunistChina:ACyclicalTheory,”InA.Etzioni(ed.),ASociologicalReaderonComplexOrganizations,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

Skinner,G.William1985,“PresidentialAddress:TheStructureofChineseHistory,”JournalofAsianStudiesXLIV.

Tainter,Joseph1990,TheCollapesofComplexSocietie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Tilly,Charles1975,TheFormationofnationalStatesinWesternEurop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Treisman,Daniel2007,TheArchitectureofGovernment:RethinkingPoliticalDecentraliza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Weber,Max1978,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Wilson,JamesQ.1989,Bureaucracy:WhatGovernmentAgenciesDoandWhyTheyDoIt,NewYor:BasicBooks.

Yang,DaliL.1996,CalamityandReforminChina,PaloAlto:StanfordUniversityPress.

Zhou,Xueguang,“TheRoadtoCollectiveDebts:StatePolicies,Bureaucracies,andPublicGoodsProvisioninRuralChina,”ModernChina,Forthcoming.

【注释】

①“在21世纪,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惟一一个将前19世纪的幅员、人口和政治文化保持在主权国家和民族范畴内部的社会。与所有帝国分裂为主权国家的形式不同,中国近代的民族运动和国家建设将前19世纪混合型的普遍主义帝国体制的若干特征和内容直接地转化到民族—国家的内部结构之中”(汪晖,2003:21)。

②柳宗元的《封建论》表达了国家视角下对封建割据的深深忧虑,即一旦地方政府的权限通过正式制度确立下来,对于地方政府管辖区域内的诸多情况,中央政府干预权就会受到极大束缚,“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而郡县制度下,“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③从钱穆、黄仁宇、王亚南到新近有关中国国家制度(科举、文官、基层控制)的研究(白钢,2007;吴宗国,2004;阎步克,2010;楼劲、刘光华,2009等),学者们虽然在具体细节和着眼点上各有侧重,但他们在中国国家治理机制大脉络上的见解却有着很大程度的共识。

④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一观念制度一直是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所以,黄仁宇(1997a)把这一价值观念归结为道德价值。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有着相当一致的看法。

⑤韦伯(Weber,1978)注意到并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科层制度与西方理性权威基础上的科层组织之间的差异。这是进一步分析中国政府组织的切入点。

⑥中国30年来的人口急剧下降的状况和趋势是公认的,但学术界对其实际效果的评估以及其未来影响尚有很大争议(王丰、蔡泳,2010)。

⑦黄仁宇(2001)在研究18世纪明朝财政与税收状况时注意到了在落实税收过程中,中央政府有权而无力,地方政府有力而无权的窘况。

⑧渠敬东等(2009)对国家与地方关系在改革时期的演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财政国家和行政国家的演变,有着深入独到分析,精辟见解良多;但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意义,特别是与权威体制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开掘。

⑨周黎安(2008)以包干制(subcontracting)与雇佣制(employmentrelationship)两个概念来区分中国制度安排上行政发包与自上而下行政命令两种机制,认为中国政府制度安排的主线是前者。我以为,这一概念区分对于深入讨论中国政府官员行为很有意义,但对周黎安的命题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中国各级政府间关系是这两种机制的混合,在某些方面有着包干特点,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明显地受制于科层等级结构约束;而且,两者间角色关系随不同时期和地点而转变。近年来,两者的重心越来越多地向后者倾斜。

⑩周黎安(2007)、周飞舟(2009)等提出,地方政府间的锦标赛是激励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关政绩与晋升间关系的研究讨论众多,亦有系统的统计分析(见周黎安,2007)。但这一领域争议颇大,未有定论。在我看来,这一激励的实际过程和效用的黑盒在实证研究中尚未打开。

11摘自作者的田野研究记录。

12冯仕政(2011)将不同领域中的各类运动概括为“国家运动”,讨论了它们与中国背景下的国家缔造(state-building)历史过程以及魅力型权威之间的关系和渊源。

13与此相应的是,各级政府都有着运动型政府的组织结构特点:行政权力集中,科室间边界不清晰,分工程度低,闲置资源居多。这些结构特点尤其利于紧急动员机制的充分实施,它们的稳定存在来源于对政府长期运动式运作的适应过程。

14历史学家孔飞力(Kuhn,1990)在研究清代“叫魂”案例(1768)一书中指出了行政机制和政治机制两者的差异:前者是常规性权力(routinepower),而后者是“随意性权力”(arbitrarypower),即不受常规制度约束的权力(Kuhn,1990:187)。建立在科层制组织基础之上的常规性权力为官吏们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保护。而皇室中央却需要依靠超越常规的其他动力——随意性权力——“动摇官吏们用以有效自我保护的常规行为方式,从而使得弘历可以直接面对其官僚制度的问题”(Kuhn,1990:211)。在两个多世纪沧桑巨变之后的今天,纵观诸多运动型整治做法,历史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连续性令人印象深刻,也引人深思。

15周黎安(2008)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看作是结构性常态。周飞舟(2009)着眼于“大跃进”时期的演变,更多地强调了集权和放权在经济领域中弊端(投资规模、重复建设等)的相互作用。周雪光(1992)的研究强调了这一过程中国家与民众互动所产生的政治压力意义。

16近年来的情况是,这些集权—分权过程的节奏本身也常常流于仪式化,即当中央政府紧急叫停时,地方政府“表态”迎合,但暗地仍我行我素。这一分离使得自上而下的纠偏能力减弱,权威体制随之松懈,催化着潜在危机。

17冯仕政(2011)从“国家运动”和魅力性权威的角度分析了专业化过程缺失的原因。从本文角度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威体制的制度逻辑所致。

18基于作者2010年在深圳、广州、成都、杭州等地的访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权威体制 国家治理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