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文化 > 人物

傅国涌:报人查良镛比小说家金庸更重要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人参与 评论

傅国涌:我看重作为报人和政论家的查良镛,是因为他真实的人生原来就是如此,不是我刻意要厚此薄彼,而是他自己厚此薄彼。傅国涌:金庸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往往是娱乐版,他的新闻往往是有争议,爱之恨之不屑之都有。

话金庸形象

他有三张面孔:文人的、商人的、大中国主义的

记者:《金庸传》颇为详尽地介绍了金庸的一生,复杂且具有传奇性,概括地讲,在你心里金庸是怎样一个人?

傅国涌:金庸有多重的面相,他至少有三张面孔。一张是文人的。无论写通俗的武侠,还是纸上论政,他都是拿笔杆子的文人;第二张是商人的。他深受香港商业社会的影响,深谙香港市民的心理,洞察市场的需要。他办报,每一分都计算得很清楚,他心中有一个算盘,远胜于他不会经营的父亲,即使在其他方面他也常常在不经意中露出商人的精明;第三张脸是大中国主义的。他渴望大一统的、民族融合的中国,他在香港遥望北方,心系大陆,他热切关注台湾岛上一举一动,他在武侠小说中如此流露,在报纸论政时同样如此,他后期许多重大的选择都与此有关。

记者:本书2013年再版,据出版社说,是在2003年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10万字,并做了一些删减。你在后记中说,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为了尽量展现金庸的一生,而是更多地反映他和那个时代的交互,以此探讨一个时代的命题。可否这样理解?

傅国涌:是,可以这样理解。其实,我之所以愿意写金庸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只是想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看到20世纪大起大落的时代变迁,从而窥见一个民族命运的纠结曲折,在一个读书人身上折射出1923年以来中国的沧桑命运,文明与野蛮的消长,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动荡与安定的转换,繁荣与贫困的反差。所以,我可以不吝笔墨去写他早年接受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民国教育赋予他的知识根底、精神滋养,也许都是值得今天惊叹的。他于抗战胜利之后初入报业,从《东南日报》的电讯翻译兼编副刊幽默专栏,接受了最初的媒体训练,打开了国际新闻视野,进入《时与潮》半月刊,特别是考入文人论政典范的《大公报》,有幸近距离接触胡政之、王芸生、许君远等一代报人,在他们身上闻见民国报业自由的最后气息。

作为报人,他完成了自己的华美演出。他是复杂的,如同他亲历的那个时代一样。1993年他卖掉《明报》之后,他与时代的关系才渐渐淡去,他的人生也在慢慢的落幕当中。

说金庸影响力

他在晚年亲手把自己的影响力卸载了

记者:你写作《金庸传》最遭人诟病之处,莫过于没有实际采访过金庸,虽然这些都可以从资料补足,但是否始终缺乏一个更为直面的资料?

傅国涌:我曾说,没有采访过金庸既是失,也是得。其实,采访是记者的事,我只是史家,用史家笔法来写人物传记,中国史学一直有深厚的纪传体传统,我完全可以通过掌握史料来完成,读者该问的不是我有没有采访传主,而是我使用的材料是否可靠,我的态度是否客观、平衡、严谨,我有没有写出传主真实的人生和他的时代。传记的第一标准是可靠,只要靠得住,没有与传主面对反而是得,而不是失。尤其是像金庸这样一个性格复杂、名声巨大的人。一个小小的例子,所有的出版物包括金庸自己都说他是1924年生的,我却可以找出确凿的证据证明他其实是1923年生的。在许多问题上,老实说采访如此聪明、如此有地位的传主,很容易会为他误导、为他所欺。当然,我这样说,不是表示没有采访就一定好于采访过,凡事没有定例,每个个案都要按具体情况处理。

记者:金庸针对本书2003初版曾发表言论,“不推荐读,连篇谎话……”这让初版饱受争议,2013年修订版,虽然你说过,不需要得到金庸的认同,但能否避免一些争议?

傅国涌: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争议,这不是一个作者要考虑的。重要的是任何批评、质疑都需要证据,只要有人拿充分的证据证明我哪一点不对,我会十分感激,并乐于修改。如果是观点不同,那就只能各自表述了。我恪守一个原则,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一切都要从事实出发。

记者:金庸已经隐退很多年,但他的武侠小说始终不断地被翻拍,金庸本人也因北大读博以及其他事件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些都是他影响力的象征。你如何看待金庸的影响力?

傅国涌:金庸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往往是娱乐版,他的新闻往往是有争议,爱之恨之不屑之都有。要说影响力,鉴于他晚年的许多表现,其实他已经没有什么真实的影响力了。要有,也只是在他的铁杆粉丝中仍保留着挥之不去的那种影响。必须说,他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过去了,每个人都免不了这一天,他也不例外,这是不可抗拒的。当然他的小说将继续拥有读者,那里埋藏着很多读者少年的梦。

也可以说,他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一步步亲手把自己的影响力卸载了。我尊重金庸的人格,虽然我不认同他晚年的许多判断和选择,但就我掌握的材料而言,他在生平亲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作出的选择还是站得住的,他是复杂的人,性格,经历,心态皆是。总而言之,他太聪明了。而我始终认为对太聪明的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报人 金庸传 查良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