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文化 > 年代访

廖信忠:台湾人的优越感来自大陆人的想象


人参与 评论

导语:他曾因《我们台湾这些年》走红大陆,成为畅销书作家,如今,他已经在上海生活快10个年头了,举手投足不难看出越来越像一个大陆人。他口头禅是:我就是来大陆赚钱,也从来没有过优越感,生存压力很大。

台湾“小清新”是经济停滞后的不得已为之

凤凰网文化:刚才说的都是对台湾的一种文化输入,台湾有过文化输出,一定有过。我还很好奇,比如说九十年代台湾电影它还有一些对故土或者是对家国那种东西,但现在台湾电影可能就很轻了?

廖信忠:因为你知道台湾从2000年以后其实它整个经济其实慢慢停滞下来,没有发展的像以前那么快。所以其实有好有坏。而且就是跟可能跟大陆一些效应需求也有关系。反正那时候台湾人开始慢慢想说虽然没有以前赚得那么快,但是我们台湾人以前在一直努力赚钱过程当中是不是失去了很多东西,所以你会看到台湾的公民社会各种民间社团出现,各种公益活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兴起的很快。所以也就从那个是时候开始,台湾人开始慢慢追求自己内心里面,所以你会觉得台湾好像说小情小调,小清新情绪。所以现在也有人台湾的流行的词叫做小确幸嘛。就是微小而确实的庆幸。就像在冬日的大雪的纷飞的寒冷夜晚,你进到一个咖啡店,然后店主给你一个热咖啡你喝下去之后全身温暖,小确幸。然后,我非常讨厌这个词,我每次一听到这个词我就想把,这个日本来的词。

凤凰网文化:我倒觉得这种词是悲伤之论。

廖信忠:但是这个词之所以会出现在日本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细致化,就是说把什么都做到极致。我在做这件事情我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台湾之所以会有这个词,就是因为现在政府无法带给你大确幸,所以我才追求这种小确幸。所以你可以发现台湾现在整个就是沉溺在这种小确幸情调,小确信满足这种小小的个人情调就满意这种环境当中。所以你会反应到这些电影,你会看到一些大多播出的台湾电影我刚才还跟别人聊,毫无逻辑,毫无结构,毫无剧情。然后永远都是长镜头,永远都是骑骑车,在漫长公路。好像要到高潮之后,高潮的时候就啪结束了。永远都用日系的那种滤镜然后缓缓的,谈淡的哀愁的小岛情调。

大陆中产阶级还处在学习阶段

凤凰网文化:一直在用电影表达青春,其实我很好奇有没有关于中产阶级的?或者你怎么理解大陆的中产阶级?

廖信忠:大陆这个阶段大家都爱学习中产阶级,我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小的时候我家那个地方,日本学校就小学校在那边,然后美国的学校也在那边。然后还有各种什么欧洲学校在那边,我小时候我妈也在打听说有没有办法,一般人可不可以读这个学校,可以的话去读美国学校。日本学校大概不可能,美国学校大概是撒钱,然后我家没那么多钱,算了。因为以前我家我父亲做的那种药品代理,他那时候在那种70年代中间买了一台车子,那时候叫早富起来的,我家小的时候家里还是比较有钱,所以你刚才说到国外玩,也是有,到菲律宾。可能和现在大陆的情况有点儿像。

凤凰网文化:我还有一个好奇的。你们现在还会说大陆同胞吗?

廖信忠:这个问题我要想一下。这个问题已经离我很远了,我小的时候还长听到这个词。我已经很少听到大陆同胞这个词。我来大陆其实一般人跟我聊天也不会用台湾同胞这个词,反正是开玩笑说。

凤凰网文化:其实有时候提到台湾文学,可能先想到的还是朱天文朱天心这波。

廖信忠:不奇怪,台湾很多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在讨论这些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认同这些故事。

相关专题: 廖信忠:台湾人没有优越感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廖信忠 台湾 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