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4.8.20 第80期 采访/文:杨海亮
8月19日,一篇题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的文章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文章出自文化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之手。该文通篇言辞激烈,火药味十足,炮轰韩寒是“虚假文化偶像”,是“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甚至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而清理这一丑闻,“是肃清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毒害极深的反智主义流毒。”在官方报纸上刊登如此史无前例的倒韩檄文,似乎意味深长,引人遐想,因此,一经发出,立即招来热议和论战。有人质疑此文论据不足、逻辑不通,有人称此文充斥文革语汇,大字报式批判已超出正常批评范畴,也有人力挺肖鹰。
针对此事,凤凰网文化采访了同为文化批判家的同济大学教授张闳,他表示肖鹰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写文章,但他不是姚文元,充其量只能算姚文元拙劣的学生,中青报也不是中央文革小组,“以韩寒的能量和文风,单枪匹马就足以收拾他们。”而有关韩寒的“反智主义”,张闳也表达了与肖鹰不同的观点,“韩寒能反什么‘智'?充其量反反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可谁又会真正认为这种教育制度是属‘智'的呢?”对于给韩寒冠以“当代文坛最大丑闻”的名号,张闳认为,“文坛大佬那么多,谁会在这个方面输给一个小小的韩寒?”
肖鹰不是姚文元 他充其量算姚文元拙劣的学生
凤凰网文化:同为文化批评家,您对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肖鹰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怎么看?
张闳:标题耸人听闻,其实难符。同为文化批评家,其实跟同为电影导演的韩寒、郭敬明一样,只是称呼相同而已。
凤凰网文化:这篇文章发出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您认为是哪些点戳中了公众神经?
张闳:公众的神经也是一根有病的神经,谁都不知道哪些动作会戳到。就这么一篇文章值得掀起“轩然大波”吗?既然你这么问,那也就意味着确实激起了一些波澜。究竟是哪些内容激起了波澜,我只能猜测了。可能是因为批评对象是韩寒这样一个有影响力而又刚刚拍了一部票房很高的电影,也可能因为肖鹰文章有一些言辞过于激烈和粗暴,让人难以接受。
凤凰网文化:很多人不认同这篇文章,指出通篇充斥文革语汇和大字报风格,措辞激烈,非常极端,您也在微博中将姚文元与之对比,这样的文风在当下为何仍然存在?
张闳:大字报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和传播手段。如果仅就给对象予以打击而言,大字报文体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样板。一个人模仿大字报文体来对对手加以抨击,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文革”大字报的特殊性在于,它信口开河所说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统统可以变成给人定罪的证词。这是法治缺乏的后果。
肖鹰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来写文章,但因为它出现在一份重要的官方媒体上,便引起公众不愉快的联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肖的文章来势汹汹,搞得人们以为又像当年批《海瑞罢官》一样。但我觉得这是多虑。肖鹰不是姚文元,他充其量只能算是姚的拙劣的学生。中青报也不是中央文革小组,他们也没那么大的号召力。如果真要论战的话,我想,以韩寒的能量和文风,单枪匹马就足以收拾他们。
文坛大佬那么多 谁会在“丑闻”上输给韩寒?
凤凰网文化:文章争议性最大的地方是“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批判力度之大令人震惊,这样的定义方式是否有失公允?按照肖的逻辑来梳理,相比韩寒,文坛是否存在更大的也更需要被了解的“丑闻”?
张闳:就算是“丑闻”,充其量只能算个中不溜的。文坛大佬那么多,谁会在这个方面输给一个小小的韩寒呢?肖教授真是没见过丑闻呐,要么就是分不清大小。
凤凰网文化:除了批韩寒为文坛最大丑闻,文章还称韩寒是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您认为什么是反智主义?韩寒是否有“反智主义流毒”嫌疑?
张闳:从源流上讲,反智主义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反智主义”有不同的功用和后果。历史上真正的“反智主义者”常常是大智者。老庄哲学就有反智倾向,许多犹太先知也有类似的倾向。怎样才是“智”?饱读诗书未必就有智。腐儒和法利赛人,可能是智慧的障碍。但有的时候,一些有权力的人有时会利用“反智主义”来贬低和打压知识理性和自由思想,并成为迫害知识分子的借口。“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对无知野蛮的推崇,就是例子。肖教授有这方面的忧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主义,只要被权力所利用为打击异己和自身谋取利益的手段,无论是“崇智”还是“反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智主义”跟它的对立面“读书至上论”是一样的。韩寒能反什么“智”?充其量反反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而已。可是,谁又会真正认为这种教育制度是属“智”的呢?这些都完全扯不上边。笼统地将“反智主义”视作“毒瘤”,呼吁兴师动众地来一场“清理”,在我看来,实属不智。
韩寒的出现遵循的是商业规则 并不是文学现象
凤凰网文化:文中剖析韩寒现象,认为韩寒是被文学权威和主流媒体联手塑造出的反应试教育的天才英雄,文学权威在为韩寒奇迹推波助澜过程中,彻底放弃了学术理性和文学常识。这是否符合基本事实?
张闳:那我只能抱歉地说,肖教授有点“冬烘气”(注:迂腐愚昧之意)了。韩寒不是文学博士,媒体也不是学院学报,有何学术理性可言?文娱明星的生产,完全是另一个行业的事情。它遵循的是另一套规则。首先是商业规则,而不会去遵循所谓“学理”和文学教科书规则。自由市场的资本流,总是流向最能挣钱的地方。这是资本的规律。它不符合美学规律或文学史规律,对肖老师的文艺美学课毫无裨益。肖教授去拍一部电影,恐怕只能卖出一张票,就是肖教授自己买的那一张。而我若去拍一部的话,则会连一张票都没有。所以,在我看来,韩寒现象主要不是文学现象,跟我所从事的专业(文学研究)的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凤凰网文化:时到如今您怎么看韩寒现象?又如何看舆论之于韩寒的批判?
张闳:其实,我对韩寒现象一直不怎么关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作为一个文化明星,就难免遭到批判,不可能只有表扬和崇拜。我想,以韩寒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舆论对于韩寒的批判,只要不是借助权力搞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都没什么不可以。
凤凰网文化:文章最后的落脚点是“反腐治国”“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由韩寒延伸至此,您觉得是否合理?
张闳:这就庸俗了。好端端一文学评论家,怎么干起中纪委的勾当来了?
凤凰文化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文化资讯
往期《洞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