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论坛5日全文实录
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论坛现场讨论(图片来源:凤凰网文化)
许嘉璐:谢谢。看看在场的观众有什么,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的?
提问:我是北师大的老师,在过去几年我也从事这方面的交流工作,就我个人所得的经验和实践,我发现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是传播方面,一个是交流方面,就传播方面来说,我觉得有时候是不是我们应该自己推出去怎么样的文化,这个要结合我们切实的调查。
比如说当地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年龄层次,还有他们从事于不同的职业,还有城市侧重于是商业、文化还是历史,这样都会影响当地人接受文化。我有一次组织音乐家们到海外去宣扬中国音乐的活动,当地人生活节奏比较快,他们就喜欢视觉冲击这样一个感觉,他们会觉得国外那边,你们能不能推出比较安静的,那么我当时跟他们协商的时候,中国这边的主办方说,这样不会成功的,没有人喜欢,观众会睡着的,他们就坚持不愿意。他们说我们这边的观众会喜欢的,会接受的,结果发现到那边以后,那一场宴会下来整场没有一个人说话,但是结束之后当地人说这是我们听到中国最好的音乐,因为它是把中国诗词和中国的音乐按照不同的朝代这样顺下来,他们说这是中国音乐的精华。
许嘉璐:这位老师是从第一线概括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候,如何能根据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给他适当的文化,这一点我们做好准备没有,这个我想请许琳女士给。
许琳:没有,这种准备没做好,应该说孔子学院,我们自我感觉是汉代的研究生,还有北师大高等学院合作办孔子学院过程当中,我们主动的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我刚才的观点没有主动性。我们因为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成建制有组织的走出去,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而是我们只能在实践当中去碰,好在我们出去的人都是老师、研究生志愿者,所以他们素质都很高,像海绵一样吸取外国这种推介文化的先进经验能力还是很强。所以很快就能够调整过来,然后就能够和当地人民融合在一起把这个工作做下去。
他们融合了就回来,然后又派出一批不融合的,然后就开始这么一个过程。
许嘉璐:是不是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像刚才老师说的,是我们派出的或者是人家邀请去的志愿者与老师,他自身能不能够适应当地不同方面,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第二像这个老师就把中国的音乐家请去了,那我们音乐家做好准备没有?
许琳:没有。
许嘉璐:我同意许琳女士的意见,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因为这和教育有关,常常我们的老师和志愿者,他从一进入大学就进入到一个很窄的专业范围,读到硕士、读到博士就越来越窄,不是很广博的知识,随机应变得能变,想变我不懂,就无法变。
另外就是中国有关文化的部门也没有做好准备,比如国画家他就不知道这个外国的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国画,能不能看懂国画,同时我怎么用很简单的语言能把国画讲清楚。说法也是如此,京戏也是如此。所以我就是一句话,可以回答我们老师的问题,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特别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文化部门没有做好“走出去”的准备,但是形势又像阿克曼和易玛女士所说世界急需要中华文化,因为这是一个避免冲突促进和谐的多元世界所不可少的一员。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首先应该从我们出去的人和孔子学院做起。
所以走出去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建设就让我们知道我们缺什么,这一点我想塞万提斯学院和歌德学院可能比我们经验要丰富一些。
许琳:肯定。
许嘉璐:这样是不是请易玛女士你就你塞万提斯在中国办的时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贡献点经验?
易玛:我觉得对对方文化了解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我就说我们这边的经验,就像刚才老师说的那样,可能对便想要去了解一些历史已经很悠久,它有一些现成的框架,比如说对西班牙或者是弗拉明戈,或者是西班牙的音乐,或者是西班牙的斗牛,那你怎么样呢?你来这里只能做这些吗?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我刚才说的,你办活动他可能没有理解,他可能没有兴趣,比如说你搞一些兴趣或者是搞一些文学上不理解的那些人他可能就不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当地的一些人,比如说我们在中国肯定请中国的作家或者是中国的艺术家来参与这个事情,一起跟我们自己要讨论的问题融合起来做,要不然没有办法,你只能做弗拉明戈,你只能做斗牛,你做其他的人们不会来也没有兴趣,你在这单独发言,人们也没有兴趣,通过融合的方式来接近对方。
许嘉璐:你派出的人来到中国的这些塞万提斯的工作人员也好,老师也好,他们在来之前做好了哪些准备工作?
易玛: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学员也是在现在在考虑一些新的模式,因为以前我们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机构,我们只有20年的历史,我们今天是刚刚二十周年了。
许嘉璐:那你比孔子学院还要长13岁,大13岁。
易玛:我们还是一个小小的,已经不是小孩,是还没有成熟的小伙子吧。我们现在有一些,就是到了当地也必须有一个过程了解对方,比如说来了一些新的人员开始培训中文,有一些文化课,但是我们希望来之前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接触,要不然很困难,我觉得这是必须的。你先去了解对方然后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许嘉璐:阿克曼?
阿克曼:我觉得这个老师提到一个文化交流核心的意义,我也同意易玛的观点,我们在西方有一个观点叫“不但要符合钓鱼者的胃口,而且要符合鱼的胃口”。
许琳:鱼饵要符合钓鱼者的胃口,还要符合鱼的胃口,这样鱼才能上钩。
阿克曼:你说中国的这种流行音乐可能在国外没有市场,在中国就是特别的热特别的火,在国外没有爱听,古典音乐现在在中国听众很小,但是在国外可能影响比较大。这是一方面的问题,但是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是,像易玛所说的那样,你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对对方的文化也要有深刻的理解,这确实需要一种准备,一种比较长期的训练这是一个事情。
第二,不管对方的要求是什么,不仅是一个内容的问题,不仅是你放流行音乐或者是带古典音乐,从我们的经验来讲,我们在中国是第一个外国的文化交流中心,1988年成立的,24年之内我们是唯一的,表达出这种文化交流的困难特别是跟中国的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西方的窗户,人家通过我们这种比如说图书馆或者是活动或者是语言教育更深刻的理解西方,看西方。
然后就是通过三十年和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需求有变化,我们现在不需要做这种重复作用,有网络,中国人随时就可以出国自己看看。我们的需求现在是我们说一个交流的舞台,或者是更重要的是一个合作的空间。实际上所谓的文化交流,有三个阶段。
一个是文化的接触,我看见一个新的东西,我听见一个新的,还没有听到过的音乐,这是第一步是接触还不是理解,可是因好奇我更理解,我更进入。
第二部分那是交流,我不仅把我的东西给你看,这是一个感情到,而且是一个真正的交流,我理解对方的困难。
许嘉璐:状况。
阿克曼:很难得,第三个阶段那是合作,那是要求最高,不过效果最大的一个,对理解的进步,最重要的一个形式。所以你应该了解一下你这个国家在什么阶段,对方从你那儿要求是什么,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合作。
许嘉璐:两位都介绍了很好的经验,我觉得这是肯把金针渡于人,刚才阿克曼先生比喻很好,我很喜欢吃苹果,但是你把苹果挂在鱼钩上去钓鱼,鱼不会上钩的,教育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放在文化交流上面往往忘了。我建议许琳主任在对我们的老师在行前的培训当中,把这个道理充分讲透,这并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鱼外面包上鱼爱吃的东西,但是这个比喻不恰当,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们不是让外国学者上钩。我不知道这方面网民对这个有什么问题,对我们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有什么问题没有?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