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文化 > 年代访

[年代访]朱大可: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在自闭中生长


来源:凤凰网文化

我没有转型 我的关注点都与时代相关 凤凰网文化:您在这本书的后记当中说,这是您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为什么要这么说? 朱大可:我讲的这个学术是指传统的意义上的学术,就是符合大众眼里的那种所谓学术,其实就需

1957一代人分化严重 价值观被抽空也被忽略

凤凰网文化:刚才提到了文革,实际上下面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一个私心,就是我个人很感兴趣,一直很感兴趣。我知道您是1957年生人,我的父亲母亲跟您同龄,同一年,像我这代人,跟我相差一、两岁的人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处在这个年龄段。我一直对这代人很感兴趣的是,我觉得他们的生的年代很特殊。您看1957年,正好是中国反右的年头,他们出生,后来紧接着大跃进,然后是饥饿的那三年,但是饥饿这三年实际上这一批人他们是处在一个没有记忆甚至是记忆模糊的一个幼儿期,然后文革的时候刚上小学,或者说小学也没有几年,还小,比那么年长的兄长十几岁,红卫兵、大串联他们无缘,到后来上山下乡也没有他们,但是他们对于后来等到了8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他们实际上已经过了25岁了,过了25岁可能对于那些传来的流行文化,他们已经过了最敏感的那个青年期了,他们当时的工作也基本上都稳定了,所以说他们不像70后那样充分地融入这个改革开放,就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所带来的一切里面,那到后来包括下岗问题,4050人员全是这一批人.所以我就觉得1957年左右生的这一代人,他们是夹在知青一代和后面70后改革一代之间这么一代人,所以我不知道您怎么去总结、评价或者说叙述您这一代人?

朱大可:这代人分化得很厉害。大部分就像你描写的这样,他们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被每一个时代所抛弃,所以他永远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被时代化成一个被抛弃的沉渣,每一次都是这样。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旦跳出来就特别优秀,你看张艺谋这些,都是这个年代的,陈凯歌全部是,57、56、58这三年当中,基本上都是,现在你看中国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上最优秀的目前来讲这一批还没有退休的就是这三年里的生出来的。因为1957年正好是一个生育高潮,我记得我中学里,同一个年级达到14个班,所以都闻所未闻,一个中学,每个班是60个人,你想想看这是个什么规模,这就是大生育高峰。所以这批人确实大部分人都没有逃出这个命运,我觉得就是没有力量通过个人努力来抵抗、来反抗命运,国家的命运,只有少数人能够超越。

我就举我自己的例子。你讲的是此前我们没办法,大家都太小,然后到了文革结束,1977、1978、1979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就没办法考,因为他没学过。我那时候还是想尽办法去考试了,虽然数学考了两分,但是还算侥幸进入了学校,这样就改变的我整个命运,这是第一步。然后毕业出来以后正好,这就化劣势为优势了,正好那个时候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高峰,在1985、1986年,我又赶上了,就一下子进到那个圈层里、那个领域里面。然后就是基本上包括90年代我去了澳大利亚,那时候正好是出国潮,我在澳大利亚拿了一个学位。然后回国时候正好是一个教育的和学术重建的过程,包括文化批评正好完全处于一个零的状态,那个时候正好我介入文化批评的领域。所以你看正好,对我来讲可能是机遇比较宠爱吧,是得到了一些好的、反面的这种良机,当然我个人努力也有一点关系,但是我觉得机遇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它赏赐了我很多很好的东西。所以我想最初努力还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考大学,无论如何邓小平怎么评价他,但是他当时以这种方式让很多的知识青年从乡村从工厂里能够改变身份的方式,重新获得一个新的大学的教育,并且获得一个未来向上垂直生长的一个空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凤凰网文化:但是总体上来讲我觉得这代人是存在一个叙事的空白的。因为您看现在,大多数我们关注的都是知青故事,知青一代人讲述自己青春,然后70后他们现在,比如说电影《中国合伙人》拍的那一代人,他们不就是70后的一代人嘛,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个叙事的话语在,只有这代人是空缺的,相对来讲好像。

朱大可:也不完全是,就是相对来说,当然他当中的那些经历还是被叙事了,包括你今天采访我,我不就被叙事了吗。这个过程包括那个很多的这方面的文艺领域的也好,政经领域的,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关键是这样的,通常是你在采访我的时候,很少有人会问你这样的问题,就是把我放在一个50后的,尤其是19576、1957、1958的这样一个标签上面来进行采访的,这个是非常少的,很多的媒体他没有关注到这一代的这一点,它也是一个值得谈论的一个话题,所以它被忽略。比如说人们会谈论张艺谋的成绩,谈论陈凯歌的成绩,他们这一代就是第五代导演基本上都这个年龄段。

凤凰网文化:他们可能要早一点,他们可能是50年代初好像。

朱大可:没有,差不多。

凤凰网文化:陈凯歌可能要大一点。

朱大可:陈凯歌要大一点,张艺谋就是1957年,我想就是1957年我记得。

凤凰网文化:张艺谋小一点。

朱大可:都不大会用这个视角来切入,这也是一个问题,而不是说这些人不存在,关键是这个。所以你是特别敏感的,这个因为你父亲是这个年龄段的,一般媒体这个不大会去注意这个细节,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凤凰网文化: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个人一直感兴趣,因为在他们的叙事当中我就感觉不一样,因为比如说我听我的姑姑她们,她们是知青一代,她们身上就很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感,然后我可能听我的其他的就比他们小的姑姑、姨,她们是60后、70后,她们又有改革的那个历史感,就我总觉得我父辈的这一代人身上,好像这些东西都很平淡。

朱大可:对,价值观被抽空了,他每一个价值的时代他们都没有抓住。

相关专题:朱大可:文字乌托邦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朱大可 神话 原型 原创 文化 文明 文学 批评 大众 精英 时代 国学 乌托邦 诗性 独立 微信 胡适 鲁迅 金庸 梁羽生 古龙 温瑞安

我没有转型 我的关注点都与时代相关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8/27/8e8728b9-169e-4576-aa42-6e1aca86a1e1.jpg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