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呼唤中国文化企业来一个大的变革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来源丰富,其核心是孔孟之道。但是,我们时下宣扬的孔孟之道其实不是真正的本源的孔孟之道,因为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阉割了孔孟之道的精华。中国文化企业的发展的路走得艰难,原因是文化偏离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来源丰富,其核心是孔孟之道。但是,我们时下宣扬的孔孟之道其实不是真正的本源的孔孟之道,因为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阉割了孔孟之道的精华。中国文化企业的发展的路走得艰难,原因是文化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另外,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与定位也有重大缺陷。事实上,文化在中国工业产品中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前期预热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认同、浸润文化观念,最终为中国工业产品销售提供了好的市场环境。应当提出,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孟之道本身的政治哲学思想、经济思想,管理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政治史上思想史的高峰。至今依然有其标志性作用与引导性作用。

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说了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内容很丰富,习总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总还针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话题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他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文化的讲话精神面貌至关重要,对今后我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正确发展,对中国工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品牌与社会影响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光辉时代仅是春秋战国而已,此后2000余年这点光辉早就销声匿迹。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仅一二十年,虽然它涌现了陈独秀、鲁迅、傅斯年、胡适等思想文化大家,也涌现了蔡元培,梅贻琦等大教育家,但是时间太短了。在2000多年的封建极权的帝王文化下,士人们,史学者们奉承唯恐不及,说真话就是一个极为奢侈的梦想而已。中国2000年的洗脑文化,株连十族,动辄屠城,“莫须有”都可以置人于死地,还有什么可谈的呢,留下了的孔孟之道可能是纯正的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所宣传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国学”,其实不是能够反映孔子孟子的真实思想的。中国文传承中,缺了有选择的扬弃,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变了形,所谓的“中国文化”不过是经过两千年皇权统治下马屁精们阉割过的所谓“孔孟之道”,所谓“国学”,那是对伟大的孔子孟子的思想的亵渎。真正的孔孟之道的灵魂被偷走了,内容被庸俗化了。中国的“文化”这些年也在努力走出去,但是由于努力输出的是灵魂缺失的“小民文化”,是“好奴才文化”,是自娱自乐型的“忽悠”文化,这些文化用来代表“中华文化”,这却是让人瞧不起的文化,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内容错了,路也走歪了,这种文化产品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大国中被人不齿是是可以预料的,它必然不受欢迎,门庭冷落。庸俗的变质的中国文化是阻碍中国工业产品走向国际中高端产品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是摆脱中国文化庸俗化、还原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说了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内容很丰富,习总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总还针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话题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他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习总书记关于文化的这段讲话内容丰富,即讲了文化的重要性,又讲到了文化继承与发展方针,深入学习领导习总的这些思想,对研判文化产业的导向、方针与路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及时的。

我是文化产业的专业人士,我深深感受到习总的讲话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十分亲切。习总的讲话中关于“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当前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特别的针对性。

最近的六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文化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投入,宣传与引导,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是巨大的。但是对照习总的讲话,联系这些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事实与存在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做得远远不够,问题不少,也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模式与思路有较多的偏颇,尤其突出的是关于文化产业如何发展的认识高度问题,文化资源的扬弃与继承问题,它是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应当承认,过去的六年多,我国的文化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投入也非常大,但是总体上说,除了少数文化企业以影视剧与和以变相的文化房地产取得效益而处,大多数文化企业效益不好,尤其是旅游领域,山寨文化为主,内容空泛,形不成热点,留不住观众的脚步,不仅不能有效地发展文化市场,连吃饭都成问题,进入外国市场的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鳞角。

总观各地的文化企业投入,大多数是文化旅游项目,文化地产项目,比如城市历史街区项目,城市旅游景点重整等,已经形成千城一面的山寨产品,山寨建筑、山寨雕塑、山寨图文,文化知识含量严重不足,所以也不会有效益。最典型的项目,全国有若干个相同相似的景点,大家争文化名人,但文化含量却太少。争孔明,争曹操,争李白,争杨贵妃,争七仙女与董永,争吴承恩,凡是有名人就争,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发掘文化的资源,考虑文化的知识化,专业化,产业化与娱乐化,等等。黄帝是中华文化的初创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现在全国有好几个黄帝陵,每个投入数亿元,规模恢宏,但是没有见过一个把文化做到位,除了若干房子,几座雕像,还有少量图片展览,其它什么也没有。这样的投入怎么可能出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你没有文化内涵的东东,怎么可以留下人们的脚步?文化旅游行业的创效益主要是门票,吃饭,住宿,讲坛,音乐会,影视剧,其实门票是收入中最小的。现在连门票也不好售,可见效益是一败涂地。

从文化专业研究与规划的角度来看,文化企业有必要重新认识文化,认识文化产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美国人用极微小的中华文化元素做成了一部大片《功夫熊猫》,挣了全球数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的黄帝功勋浩荡,业绩辉煌,内容极为丰富,但堂堂黄帝陵作为一个大文化项目却缺少文化含量,让人啼笑皆非,效益巨差。时下的西安是中国文化第一名城,数百亿资金打造了西安的文化产业,不仅是大雁塔广场两边规模恢宏的仿唐风格建筑群,还有曲江池,还有大明宫,还有《梦回长安》等电视与电影与歌舞等。但是依然缺文化内涵,文化份量不足。投资巨大的大雁塔广场两边气势恢弘的仿唐风建筑,可惜只能用来出租做小吃部或小饭店,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败笔。

在我看来,像黄帝陵这样辉煌宏大的建筑群,黄帝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只要稍许深入地了解黄帝文化,会设计文化项目,懂文化产业运营,在园区增加一些文化含量项目,年效益少则数亿元,多则数十亿元,那会像现在入不付出,守着宝山要饭吃?中国的文化企业应当思考文化与文化产业,文化设计,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含量严重不足。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两点,一个是对文化的认识,一个是如何有扬弃地继承。以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个标准来研究中国的文化企业,研究文化产业,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中国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四大问题,一个认识问题,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富强的大局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二是扬弃问题,是文化如何正确的传承,弃去糟粕,去粗取精,这方面研究不到位,以至于取舍不当,走入岐途。三是产业化问题,是文化产业怎么样做,产业链条怎么衔接,怎么延伸,怎么样做才有经济效益,这一点也亟需要提升认识。四是技术问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文化企业 孔孟之道 习总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