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学生选拔制度缘何到了中国就成舆论诟病对象?

2011年06月10日 10:06
来源:世界博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动荡民国自主招生屹立不倒

(自主招生毕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为大学保持独立的精神、建立各自的传统、培养各式的专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废科举,兴学堂,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仿照西方大学进行择优招生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当时的大学拥有相当的独立性,招生时能尽量坚持自己的主张,对招生专业、名额,考试时间、内容,报考资格及录用标准,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说了算。

大学独立命题、自主招生,的确出现了部分老学究开历史倒车的现象。比如,北京(当时叫北平)一所医学院招生,国文考试的题目是《卞壶不苟好时论》,语出《晋书》,很多考生自然不知道,只好交了白卷。但是,自主招生毕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为大学保持独立的精神、建立各自的传统、培养各式的专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北京大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当时的入学考试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考国文和外文,考生可进入本科的文、法、商三科;第二类必须加考数学,考生可进入本科的理工科。

北京大学的录取制度既引入了西方大学的考试办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引荐制度,保证了一批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和文化传承的书香子弟能顺利进入最高学府,培养出了一批享誉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师级人物。

不惟北大,当时中国的大学大多比较重视“学科专长”。

1922年,一个叫卢冀野的人报考东南大学,数学考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最终被学校破格录取。消息一出,轰动一时。

比卢冀野更有名的是钱钟书。1929年,钱钟书和弟弟钱钟韩一起投考清华大学,他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极好,因而受到清华大学时任校长罗家伦的赏识,最终得以就读清华。

中华民国成立后,虽然中国的国民教育经历了学制从仿效日本到仿效欧美的转变(标志性事件就是1922年推出民国新学制,中小学学制由7-4制改为美式6-3-3制),教育行政体制经历过“以学术化代官僚化”改革的失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1927年由蔡元培发起、仿效法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改革),教学模式经历了从“五四”之后自由、灵活、开放的美式教学向中央集权和严格训练的教学的转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国民党政府20世纪30年代通过一系列教育立法,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纲、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设备管理、编制、师资、行政、经费、成绩考查、入学、毕业等均作了详尽规定),大学教育经历了时局动荡的考验(最重大的一次动荡时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漂泊十余载方得北归复校),但是,大学的招生制度基本沿袭了各校独立自主招生的传统。

以俄为师与西方教育分道扬镳

(1952年至1954年之间发生的“逐渐立新”,竟然是对追求全民性价值的五四教育的否定)

2010年初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被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北京大学的“生日”究竟是何时何因从12月17日改为5月4日的?他原以为,毕竟时间不算久远,不仅应有相当完备的档案可以查考,而且当事人还活着,弄清楚原委,应该是举手之劳。但是,考证的难度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最终,他只能依据蛛丝马迹略作推断。

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恰恰是他原以为不可能出现的问题:突然断档、语焉不详。他搜罗各种文字档案,发现1951年前北大的“生日”均为12月17日,但是从1951年12月7日时任副校长汤用彤提议校庆改期至1954年5月3日之前,突然失去了有关校庆的任何记录,当1954年5月3日记录重现的时候,“生日”已经改成了5月4日。由此可以推定,北大“生日”改期应该是1952年至1953年之间的事情。但是,缘何改期呢?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竟然没有任何档案和重要的当事人给出明确的回答。

然而,透过“朦胧醉眼”,陈平原反而读懂了个中的玄妙:1951年12月7日的突然“废旧历”与1952年至1954年之间的逐渐“立新历”,不过是北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与旧传统决裂的一个象征而已,“新生日”就代表着北大的“新生”。

北大以追求全民性价值的五四教育的象征性历史节点——5月4日作为的“新生日”,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1952年至1954年之间发生的“逐渐立新”,竟然是对追求全民性价值的五四教育的否定。

北大的立新当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不会是无源之水。

1949年12月,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两个月之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当时教育改革的方针是:“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该方针明确了新中国教育的三大方向:以解放区教育为基础,改造旧教育,以苏联为师。

什么是“解放区教育”呢?用中共早期教育理论家扬贤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说法就是,让教育成为“被支配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具体表现就是,“工农及工农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

所谓改造旧教育,就是全部学校改为公办,取消所有民间教育社团。

而以苏联为师的两大成果就是,从1952年开始进行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自1952年起,实行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制度亦逐渐形成。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学生 选拔 制度 中国 舆论 诟病 对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