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俄罗斯文学私人阅读史:禁忌年代的共同记忆


来源:时代周报

人参与 评论

对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磅礴厚重的俄罗斯文学曾经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滋养,是整整一代中国人重叠的阅读记忆,构筑起这代人隐秘内在的精神世界。

俄罗斯青年不熟悉苏联文学

口述:蓝英年

我是1989年去苏联的,正好目睹了苏联解体。我在那里先后工作了4年。

那时候,几乎没有俄罗斯人读苏联文学了,特别是那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影响越来越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与俄国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手法是歌颂,特别是对领袖的歌颂。我跟现在的青年人谈苏联文学,他们不大熟悉。但俄罗斯文学还有很多读者,我们这代老人,仍然热爱俄国文学;比我们年轻的一代,对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也不陌生。

我在远东大学教汉语,接触到的人不少。大多数俄罗斯学生不大读书,老一代还是读书的,一位语文系的老教授读书很多,我们一聊就是一下午。他的见解很尖锐,对苏联文学持批判态度,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他推荐给我很多书,有的我没听说过。跟他在一起很长知识。

俄罗斯的年轻人一般爱看惊险的小说,主要为了消遣。他们享受生活,挣钱啊娱乐啊。在俄罗斯挣钱也不容易。至今怀念苏联,希望恢复苏联的人很少,但也不是没有。

在中国,30岁以下的人很少读俄罗斯文学。而这个年龄层的俄国人对中国文学更是一无所知。这么说吧,我们中国人对俄国文学的理解,远远超过俄国人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包括古典的如中国诗词、小说。像《红楼梦》、《聊斋》,俄罗斯人可能听说过,但是恐怕没人看过俄文翻译的《红楼梦》。我们介绍俄罗斯文学太多,而俄国人介绍中国作品极少,连鲁迅都介绍得很少。古典文学顶多知道中国有两个诗人李白和杜甫,但也基本没读过。

俄国人更喜欢欧洲,比如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俄国对中国了解极少,不只存在于普通青年间,还包括学术界。有几个俄国人懂汉语?而懂俄语的中国人可比懂汉语的俄国人多得多。

今天的俄罗斯出了多少作家,出了多少书,说老实话,我都不清楚。我知道曾经有些侨民作家回归了,比如女作家苔菲。所谓回归,并非是说她返回苏联,而是她的作品在苏联解禁了。苔菲是果戈理的传人。苏联时期她的作品禁止出版、阅读,因为她离开苏联后讲过:我热爱俄罗斯,但仇恨布尔什维克。当时她在巴黎,布尔什维克拿她没办法。1990年苔菲解禁后,形成了一股苔菲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俄罗斯文学 文学记忆 蓝英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