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不战而胜》最后一章提到:“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这话曾经引起众多号称爱国的愤青毒舌反击,但随着物质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国人的确已经面临巨大的信仰危机。中国人真的已经失掉文化自信了吗?但是近几年,作为传统戏曲的昆曲似乎又重新变成了当代人的时尚,一曲《牡丹亭》从厅堂版到园林实景版,从青春版到豪华版,从1.2万一张的天价票到走进上海世博,这会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死文化”的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繁衍之路吗? 【参与评论】

上一张
下一张

昆曲《牡丹亭》剧照

2011-09-14 18:00 0人参与 0条评论

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剧照,这部在600年粮仓遗址中上演的遗产,由戏剧导演林兆华和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指导,号称挑战民国后所有《牡丹亭》版本。(来源:凤凰网文化)

8
01
 
 

不相信传统文化是国民性通病 风雅是“附庸”出来的

王翔:我们对自己本土文化妄自菲薄,把自己看的太贱,我觉得这是我们国民性的一个通病。一说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斯……8000他都看;一说戏曲,生旦净末丑,100块钱他都觉得冤。的确近一百年或者一个世纪,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因为戏曲体制内固有的恶习、劣根性,导致一提到传统戏曲,观众的第一反应,特别80、90后,都觉得县剧团的表演又开始了,挺大岁数的还抹的花枝招展,年老色衰地非要站到舞台中间,装一回16岁嗲……我觉得文化是需要自尊的,当你不去自己尊重自己的时候,别人就不你当回事。【详细】

 

600年粮仓上演600年昆曲

暗香迫近眼眉:穿越时空的体验

王翔:确实不是故意定出一个天价来,对第一排1980元的票价是媒体的误读,商业是作为衡量这个项目是否能够持续进行的标志。我们坚持的是梅兰芳那个时代的原则,四个字叫“戏大于天”,戏大于天就是票房。观众是拿真金白银进来看戏的,你糊弄不行。 【详细】
王翔:建国以来,戏曲纯粹自己糟践自己,就是自己没拿自己当人。比如有个很好的院团,欧洲人邀请去欧洲巡演,他们卷着铺盖卷就走了,到那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让戏曲到欧洲的做广场艺术,广场上有耍猴的、装小丑、扔火球等。你能看到日本的歌舞妓在西方的广场做这种街头表演吗? 【详细】
王翔:像前几天有人质疑周立波的票卖得贵,他说有思想所以卖的贵。有一个评论员就把他3800一张票和猪肉做了一个比较,相当于听周立波一场演出等于吃一头猪,“周立波的思想不应该值一头猪的钱”。这个比喻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对普通百姓来讲,吃猪肉肯定比听周立波更重要。【详细】
 
视频专访
 

厅堂版《牡丹亭》出品人王翔

 

王翔:文化没有底线不能做文化项目

 

王翔:近百年中国文化是落后的

 

王翔:风雅是附庸出来的 使国人高雅需引导

 
 

王翔:物质消费在第一位 文化需求是饱暖生闲事

 
 
 

昆曲在现今还有知音吗? 中国人有才学 雅趣 逸致“玩”得起文化吗?

越玩越高雅了今个儿,在吃酒品茶吸雪茄等粗放型、贵族型、俱乐部式的玩法之后,在人头马、拉菲、茅台、普洱、烟斗、羊脂玉、翡翠、蜜蜡、寿山石等品种被再三炫耀同时再三转手之后,今天玩家瞄准了大有学问的“非遗”,比如古琴、昆曲和香……昆曲艺术,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豪门贵戚所赏玩的舞台艺术,也曾出现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大规模群众参与的热闹场面。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它在当代的逐渐衰颓,它被不可争议地贴上“小众”标签。【详细】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文化经典 永葆昆曲的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几百场,遍访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学院校、剧院,还去了美国、英国、希腊。国际知名作家白先勇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白先勇借于票房表示:昆曲可以在世界立足了。中国文化已经式微很久,需要起死回生的力量。我们有几千年辉煌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我不相信中国的文化传统没有办法被唤醒。制作这出戏,就是在唤醒潜藏在华人心中对文化的渴望,一种民族的乡愁,从而建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详细】

张军园林版《牡丹亭》:
世博展出 创新文化的视界

园林版《牡丹亭》并非张军在昆曲创新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这个在现实中演歌剧、唱Rap的“昆曲王子”,这些年常因“跨界”、“商业化”遭受质疑。但张军说,自己终究是一个昆曲人,无论从何种渠道接收何种资讯,最后都会回头思考昆曲。熟悉他的人会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那句“不疯魔,不成活”,时不时听他聊到高兴处就蹦出戏词来。那个时候就依稀看见一个少年怎样从这些曲词做派里翩翩走来,用20年的光阴铸就了张军此刻的模样。【详细】

王翔厅堂版《牡丹亭》:
票房千万 引领商业的成功

厅堂版《牡丹亭》在600年粮仓遗址中上演,由戏剧导演林兆华和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指导,号称挑战民国后所有《牡丹亭》版本。进入皇家粮仓,会发现剧场很小,只有60个座位,演出区域和观众区域被设计成融合在一起。而表演的总共只有连主角带配角8个演员、6个乐师,悠悠荡荡地唱着昆曲“水磨腔”。科学家杨振宁、歌唱家刘欢、学者于丹、画家陈丹青、电影导演陆川等名人都曾经是这里的座上宾。普罗艺术出品人王翔说,观众是永远会产生出来的,演了500场已有3万观众看了。【详细】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详细】

 

调查

1.你喜欢用哪种方式呈现的传统昆曲《牡丹亭》?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张军园林版《牡丹亭》
王翔厅堂版《牡丹亭》
其他
2.现代人还需要传统戏曲的艺术方式吗?
需要,传统艺术才是真正的高雅
需要,国家有保卫传统文化的义务
不需,传统艺术不适用现代生活方式
不需,优胜劣汰 “遗产”该死
3.中国人已经失掉文化自信了吗?
没有,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
没有,文化自信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有,传统早在鸦片战争就已经被毁
有,中国的经济现状不足以玩“文化”
 
 
 

传统文化是国人精神宗教:现代文明未能改变为人处世价值核心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相互对立的实体。前者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后者则是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出于西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这还得从中国人内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对生死的看法四个领域内的具体分析。【详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化复兴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十年不修家谱就是不孝。“叶落归根”的中国情结,让人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故乡安度晚年,让身体和心灵都有一个最温暖的归宿。寻根是在异国他乡的人对家族文化的探究和对祖先的追寻:清明节扫墓、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除夕包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就是“根”——中华文化。有了“根”,中华民族才可以存在在世界民族之林,才可以骄傲。孙中山海外亲属孙美玲说:虽然我在洛杉矶出生,但我的根在中国,将来我一定会回来寻根。【详细】

 
 

传统文化是全球化的群体认同:自由 平等 尊严乃内心根本需求

个人对群体的认同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全因为它是发生在公共生活的舞台之上。比文化符号认同资源更重要的公共生活因素,那就是公共生活本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信任、宽容、同情、荣誉等)。作为道德普世主义,全球正义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坚持道德意义上无一个人例外的人人自由、平等和尊严。民族国家是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单元。这个事实意味着在民族身份的构建中常常包括大量的、有意识的“文化构建”。 【详细】

 
文化浩劫
 

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严重的现实窘境。西方率先实行资产阶级革命,对东方的武力侵略之下伴随着文化侵略;而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到建立“民主共和国”再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遥远和陌生。从内部看,传统文化也遭遇了三次浩劫:焚书坑儒、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详细】

陈丹青:两千年文脉已断  

从文革到现代建设,古时建筑和文物被有意无意地砸掉、拆掉、毁掉,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急于践踏自己的文化”,而著名文化人物陈丹青却语出惊人:这是“中国人大气的一面”,因为对国人来说“活着”就是最伟大的信仰,即使“两三千年以来遍布全国的草根文脉已被切断”。【详细】

钱文忠:五千年文化底线崩塌  

钱文忠: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不够,中国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底线在迅速崩塌。《弟子规》所讲的就是做人的规矩,它需要我们全民都来学习。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文化落地为一种生活中的文明意识。中国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危机感,许多中国人除了物质追求以外,已经开始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详细】

 
 

中国人已失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是国家安定 精神幸福 涵养人生的原点

人不能离开信仰,否则将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国人面临巨大的信仰危机。中国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就信仰缺失了?如果缺失,信仰又在哪里呢?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信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国家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但我们骨子里有着对某种主流文化的依托。【详细】

振兴传统文化出路:
改变思想 文化一国多制

现在有一种文化乐观主义,认为中国的国力增强了,那么国家命运和文化命运的分离,甚至是背离终于可以克服了,中国人不必再处处从思想上去仰人鼻息了。我尊重这些人的意愿,也乐观其成,但是不同意这种估计。现在我们文化的状态和趋向并不好,而真正的出路应该在于改变思想方式,从古代一直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都是这个中华独特的政治与文化智慧的表现。其实早就该有文化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一国多制,让一个国家有多种文化体制并行。这是我所看到的中国文化的出路。【详细】

重建文化传统信任:
文化商业 当代社会功用

中国人的传统信任,是建立在亲缘关系或准亲缘式的个人关系上面的,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的家族关系和宗族纽带而形成和维续的特殊信任。在这一方面,浙江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特殊主义信任模式也像普遍主义信任模式一样,具有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具备更大的确定性,并在社会互动网络中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浙江区域经济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特殊主义的信任文化传统模式。【详细】

倡导高雅生活方式:
熏陶教养 重塑高贵灵魂

六十年前,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了今天,中国终于在经济上站起来,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人是否有社会尊严、社会地位,不是看你的内在品质,而是由消费定性,看你穿什么名牌、开什么名车、住什么等级的房子、还有住在哪儿。这些都是身份的炫耀。这样一种奢侈之风如今到处弥漫。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有了情调和品位,是否就有了贵族精神呢?所谓的贵族精神,是三个精神支柱:第一个是教养,第二个是责任,第三个是自由。【详细】

 
文化失信
 

从近几年的富士康跳楼案、女硕士过劳死,到目前毕业时节,学生连续自杀、父母扎堆离婚,理想与现实、事业与生活该如何平衡?人们真正真实而自由的活过多少?歌德有语“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是不知生之为何”,也许我们应学印度人把生命分阶段。【详细】

高铁事故引发社会发展的思考  

2011年7月23日温州的一声巨响,用淋漓的鲜血和生命为飞速发展的中国铁路敲响了一记警钟。诚然,发展铁路提升速度本身并没有错,但当进步必须以生命为代价时,这样的进步就值得人们反思。【详细】

“坐月子”引发传统陋习争论  

方舟子:坐月子是受中医文化影响的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陋习。产妇在分娩后身体出现了一些变化,应适当的休息辅以合理的饮食和锻炼。如果因为迷信坐月子,把自己搞得全身脏兮兮、臭烘烘的,对宝宝也不好。【详细】

韩剧台词辱华引文化宿怨  

在央视播的韩剧《爱在何方》,因几句台词成为微博焦点。韩剧中带有蔑视中国文化甚至盗取中国文化宝藏已经屡见不鲜,曾风靡一时的《大长今》中声称豆浆、针灸、麻醉药都是韩国人发明的,实在是对历史的极端扭曲。【详细】

有人说在这个科技时代一提起传统戏曲,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县剧团的表演又开始了,“挺大岁数的还抹的花枝招展,年老色衰地非要站到舞台中间,装一回16岁嗲……”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有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传统文化也如情一样需要自尊,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她时,传统文化才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了。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