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2011 05.24
导语:非得血淋淋才是行为艺术?非得当众性表演才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的边界到底是什么?中国行为艺术发端何处?当行为艺术家成力的性表演招致警方逮捕,艺术与猥亵之间的区别引起热议。著名策展人黄燎原说,如果一个艺术家发自内心去表达且有完整的文案和说理,不管多么触目惊心都能界定为行为艺术。[详细]
第2期
2011 05.24
导语:非得血淋淋才是行为艺术?非得当众性表演才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的边界到底是什么?中国行为艺术发端何处?当行为艺术家成力的性表演招致警方逮捕,艺术与猥亵之间的区别引起热议。著名策展人黄燎原说,如果一个艺术家发自内心去表达且有完整的文案和说理,不管多么触目惊心都能界定为行为艺术。[详细]
行为艺术源自于像戏剧这样的歌舞表演,如果一个艺术家发自内心去表达,那我们的界定为“行为艺术”,无论是吃人、吃尸体、吃什么东西都是行为艺术。
道德没什么底线。我曾说过避孕套是我的道德底线,因为它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保护伙伴。但只要是出现“道德”这个词,它所代表的道德就已经过时。
行为艺术源自于像戏剧这样的歌舞表演,那是艺术家在他的行为中注入艺术观念,为表达、阐述某种内心的东西,而形成的类似于表演的艺术门类。
如果一个艺术家发自内心去表达,那我们的界定为“行为艺术”,无论它是吃人、吃尸体、吃什么东西都是行为艺术。
文艺复兴前绘画基本以神的形态出现,女人没有肉感。文艺复兴以后,画中女人开始有肉感,像一个真正的人,这种解放对于人自身非常重要。目前太夸张的行为艺术与中国传统现状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形成中国特色,是挺有意思的事。
所谓道德都是公众被普遍接受的约定俗成的东西。都是既有的、前人总结的概念,可以说它是智慧,也可以说它是枷锁。每一个人内心都有冲破枷锁的欲望,也就是追求自由,这种自由后来被很多人仅放大于性的自由,其实这种自由非常宽泛。
挑战人类的极限有很多方式,但以艺术方式挑战就是行为艺术,因为它有完整的文案和艺术说理。有的行为是与艺术史上某些人的作品有关,那么他重新来诠释这件作品,但在你看来就是血淋淋一幕。
中西方冲突没有办法解决。西方建立了一套它自己的体系,中国人作为一个色彩进入,并不是主流。西方不可能给你这样一个位置,所以中国建立自己的这种行业标准、行业体系非常重要。
好的艺术品被西方人拿走让我觉得挺伤感。但我绝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国际主义者,我认为这两方面可以综合。我们从现在应该培养一个意识,就是珍惜自己,珍惜和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
比如可以看艺术家跟哪家画廊合作,口碑怎样,跟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参加过哪些重要展览,哪些重要收藏。但我觉得收藏最重要的还是以喜欢热爱最好。像《圣经》所说,你热爱的人是有福了。你并没有想到它明天会变成黄金。
黄燎原:行为艺术有表演成分,所以肯定要用身体来表现。
社会舆论往往有误导,觉得只要光着屁股、光着身子等极端的、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叫行为艺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别人说“你在玩儿行为艺术呢?”其实说这个话也没有针对真正艺术界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源自于像戏剧这样的歌舞表演,那是艺术家在他的行为中注入艺术观念,为表达、阐述某种内心的东西,而形成的类似于表演的艺术门类。
黄燎原:有很多行为艺术牵扯到“性”,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就像绘画、文学或电影作品很多都涉及到性,只是如何把握这个尺度,看做这个事情的人是怎样出发点。
警察干涉可能主要是认为有伤风化,或认为在一个不适合的地点聚众观看。实际上行为艺术现在很难界定。如果一个艺术家发自内心去表达,那我们的界定为“行为艺术”,无论它是吃人、吃尸体、吃什么东西都是行为艺术。
大众要了解行为艺术需要时间。首先大家应该了解行为艺术的历史,了解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了解艺术背景和时代背景。这个对理解行为艺术特别重要。从治安警察来说,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但是这应该是区别的,至少之前应该互相沟通。
西方也会有不可调和,但是因为西方受到这种美术普及教育时间比较长,可能比我们要好很多。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基本以神的形态出现,女人没有肉感。文艺复兴以后,画中女人开始有肉感,像一个真正的人,这种解放对于人自身非常重要。实际上现在中国残存的封建思想太多。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中国也形成中国特色,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黄燎原:其实沟通也不一定能达成一致。沟通的意思是你能争取尽量更大更宽泛的范围。其实这种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黄燎原:道德没什么底线。我曾说过避孕套是我的道德底线,因为它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保护伙伴,这就是一个道德底线。但其实只要是出现“道德”这个词,它所代表的道德就已经过时了。
所谓道德都是公众被普遍接受的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说所谓”道德法庭审判你”,都是既有的、前人总结的概念,可以说它是智慧,也可以说它是枷锁。每一个人可能内心都有冲破枷锁的欲望,也就是说追求自由,这种自由后来被很多人仅仅放大于性的自由,其实这种自由非常宽泛。
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自由,灵魂解放。有的时候也会探讨关于性自由、性解放,但我们还是处在某一个文化意义里探讨。如果在中国被人打着“文化”的旗帜去讨伐一个所谓“流氓”,随便他去说,这都没有关系。
社会学家往往对社会的接触并不是很紧密,爱掉书袋,并没有把当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及时归纳和总结。他们爱扎到书堆里,不像我们热情地在红尘滚滚中摸爬滚打。
黄燎原:可能中国最后会通过一些艺术研究者,但不能包括爱好者,小范围观摩一场被某些人认为是“淫秽”的艺术。在中国起码不提倡看毛片,但是你要贩卖就抓,这是触犯法律的。在这种局面下,一切很难假设。
美国有对艺术自由与猥亵的界定,在中国这完全不可能,而且我觉得界定可能意义也不是很大。你弄出这几个规矩来给谁看?有什么用?
黄燎原:在国外,用钩子穿过肉体,自己把自己挂起来在墙上。其实是对人极限的探测,对当时社会的挑战——挑战人们的视觉神经。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是一个行为艺术家,她割自己的脉,割自己的肉,任由血流淌下来……
其实挑战分很多种:挑战视觉神经、挑战听觉神经等。挑战人类的极限有很多方式,但以艺术方式挑战就是行为艺术,因为它有完整的文案,有完整的艺术说理。当你不熟悉艺术的时候,是很难讲清楚这件事情的,比如说有的这些行为是与艺术史上某些人的作品有关的,那么他重新来诠释这件作品,但在你看来就是血淋淋的一幕。
像艺术家马六明做裸体表演,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人说:六子,你长得真是挺秀气的,我给你画个女妆吧!画完妆以后觉得挺好,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所以他这个作品叫《芬·马六明》。
虽然他“芬”用得是草字头的“芬”,好像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但是芬马六明的意思又是把马六明分成两个人,一个是男性的马六明,一个是易装以后的马六明,在易装以后内心也起变化,进行角色扮演。如同以前的旦角都是男角扮演,就像“二手玫瑰”主唱梁龙,他上台也会易装,扮演另一种身份。这在传统“二人转”、京剧里都很普遍的。
比如说同性恋。我曾是中国最早采访同性恋的记者。八十年代末,那个同性恋告诉我说:你们所谓的异性恋,只能是当新郎或者新娘,而我们又可以当新娘又可以当新郎。
他是可以分裂成两个的。这是属于基因裂变的原因。人会不断裂变,脑子不断吸收东西,不断扩散,不断分裂。人非常很复杂,所以你拿任何一个杠杆去衡量艺术,衡量一个道德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
主动受损害的绝不良方,否则一旦失去主动,受损害受损害的绝不良方,否则一旦失的绝不会害的绝不良方,否则一旦失去主动,受损害受损害的绝不良方,否则一旦失的绝不会是会是少数。
黄燎原:多半行为艺术家刚开始没有人理解他,他们也不是很在意别人理解,就像中国早期行为艺术家基本上都在东村,像朱冥、马六明、张洹,他们也没有期望被理解,但是他们只希望用身体做作品,渴望跟别人沟通。这种沟通的方式很极端,经常被弄到派出所里面去被追问。他们还是渴望跟这个时代有一个沟通。后来张洹出国了,他的作品受到西方重视,开始慢慢有更多人看、买他们的作品。像中国现在可能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左小、马六明、张洹、左小七个人叠在了一起。
从世界文学史就很容易看到,在波特莱尔之前,我们的审美都已经被固定,但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出来以后,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惯常认为丑的东西调换一个角度还是可以看,还可欣赏。以恶为美。所以后来出现暴力美,出现审丑。
就像电影里很多反角,后来被追捧。毕加索画美女,他写的是“一个美女”,但是你看完全是支离破碎、乱七八糟的影像。
黄燎原:行为艺术家可能确实比其他艺术家显得更加古怪,因为他们可能要用身体去做作品,所以他们对身体的功用,对于什么是自己想得更多。何云昌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人。比如说他的作品《抱柱之信》,把这个手臂伸到一个柱子里,然后用水泥浇灌,呆24小时。他跪坐着,睡不了,只能这样歪着,他在挑战他身体的局限性。
但是这个《抱柱之信》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意思是质问一个人有多大忍耐力可以守住自己的承诺;还有朱发东《寻人启示》,他就自己背着一个包去寻找朱发东,寻找他自己,还写着“此人出售,价格面议”。他的目的在于吸引别人目光,然后让别人看到他的反映。他在追寻,寻找丢失的那个自己,就好像我们自己,可能只是一个躯壳,不知道灵魂的去向,不知道被人修剪成什么样。
行为艺术家是不怕被别人误解的。误解也是一个回报。
黄燎原:没有,因为现在画廊现在已经没有经济困扰,所以可以慢慢踏踏实实做年轻人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如果纯是把画廊变成一个赚钱机器,那不是我干的事。我觉得我还是想做一个能对文化推动有意义的事情。
培养年轻艺术家需要时间,需要金钱,但是你在培养年轻艺术家的同时,也有可能培养一批年轻收藏家。这些年轻收藏家并没有多少钱,一起成长是很有意思的事,而且这个事情走长了就形成一股势力,非常美。
黄燎原:我曾提出一个口号:把中国现在艺术留在中国。好的艺术品却被西方人拿走让我觉得挺伤感。但是我绝对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国际主义者,我认为这两方面可以综合。就是说我们从现在应该培养一个意识,就是珍惜自己,珍惜和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
现在有很多有钱人宁可去买一堆车,买一堆房子,他也不会看艺术一眼,而且还觉得自己很牛。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教养和教育的问题。但是你说教育得从娃娃抓起,估计还得需要20、30年才能够做到可以自己给自己买单。
哪个国家的艺术最后都是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抬起来的。我更尊重那些年轻买家,他们发自内心热爱,和很多大资本运作不同。其实大资本运作在客观上确实也起到了对艺术的提升。比如说陕西博物馆星期六、星期天是免费参观的,很多人排起长队,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这种普及性的工作应该做更多。
黄燎原:俏江南的张兰就只买名家作品,她认为她不承担培养艺术家的风险和责任,因为她本身她做餐饮。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收藏家其实还可以更宽阔。因为你想,你从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开始买起,一直看到它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刺激的事情。
要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有某些线索可以去挖掘。比如艺术家是跟哪家画廊合作,口碑怎样,他跟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他参加过哪些重要展览,哪些重要收藏。但我觉得收藏最重要的还是以喜欢热爱最好。像《圣经》所说,你热爱的人是有福了。你并没有想到它明天会变成大把黄金。
黄燎原:中西方冲突没有办法解决。西方建立了一套它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不太带你东方人玩儿,中国人也是作为一个色彩而进入,并不是一个主流。西方不可能给你这样一个位置,所以中国建立自己的这种行业标准、行业体系非常重要。中国人自己给自己买单,中国人自己把这个市场做起来。
香港博览会过做到第四届,因为越来越好,马上巴塞尔博览会出钱买断了香港博览会。这个举措明显属于贪图亚洲市场,所以我就觉得当你更强大,更自信,说话就会更硬气。
黄燎原:现在整个国民艺术还是很落后,对美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而现在你比如你刚才说到类似于城雕这种东西,我基本上没有看到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城雕。
国外很多雕塑也很朴实,但是你就觉得其实是很有意思,能够感觉到人文气息。其实我很奇怪,这么难看的东西,他的想法是从哪来的呢?我其实很不理解。人怎么能够创造出这么差的东西?他是怎么想的?而且好像有点没来由。
少数民族鲜艳的东西容易被接受。但实际上我们从中国高古的东西,像唐、汉,那种特别雅致,就一个白瓶子,可是好多人就离欣赏它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是没有办法的。
人类思考其实分三个阶段,一个是美学阶段,在美学阶段普遍意义上的美我们是可以欣赏的。但是大部分人一生都只停留在美学阶段,就是人云亦云,愿意接受普遍美。比如说美人,你就应该是一个瓜子脸。然后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他勤于思考,他可以达到一个伦理学阶段,他可以去思考、归纳、总结出一个自己智慧的东西,他可以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世界。但还有更少数的人,他可以达到个人生的宗教阶段,他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其实我觉得人就是这三种阶段,但是极少数人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