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盗墓

导语:为什么一个学生可以盗得严密防守的文物?为什么几个农民造假能够骗翻一批专家?为什么上百万人们坚信并践行“要想富去盗墓”?考古和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认为是“三个和尚没水喝”在全国文保机构的现实版尴尬反映;而说到盗墓,倪方六则更语出惊人:博物馆助推了中国当代盗墓之风。[详细]

嘉宾介绍

盗墓,故宫

倪方六

倪方六:文化名人,考古与盗墓史研究学者,畅销书作家,资深媒体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长期关注中国大陆的文物保护工作。著有《盗墓史记》、《帝王秘事》、《中国人盗墓史》、《三国大墓》等多本影响广泛的历史畅销书。2009年因领衔质疑曹操墓引发一场考古真伪大争论。

要点介绍

博物馆免费也带来问题

故宫被盗公开和未公开的至少有十多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这为盗贼踩点作案、查看地形提供了方便。

目前盗墓“盛况”空前

中国历史上的盗墓高峰有三个,分别是汉末、唐末、宋末,但哪一波都没有现在这一波这么疯狂,破坏这么严重。

要点推荐

故宫

故宫被盗没内鬼 文保机构“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现在文保单位的安保现状就是“没水喝”,小偷正是偷出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尴尬。

盗墓

博物馆免费给盗贼踩点提供方便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这为盗贼踩点作案、查看地形提供了方便。博物馆免费开放,这是件好事,但对安保的压力也在增加。

撒泡尿能使文物以假成真

去年到河南调查,去了几家作坊。在安阳一家专做青铜器的高仿作坊,我还买了一个爵。我问他们怎么以假乱真,老板告诉我一个秘笈。他说想把它变成“真的”很简单——把它埋到地下,每天往上撤一泡尿,三年后取出来,就会有自然锈蚀了。

金钱至上让古迹破坏更严重

现在呢,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金钱至上,GDP至上,各地都在过度开发,文物古迹被破坏的现象更严重,这是对整个民族的伤害,在糟蹋中华文化。

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nifangliu/nifangliu/detail_2011_05/30/6710503_2.shtml

国有博物馆藏品也有不少假文物

现在每年国家财政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给博物馆收购文物,收购文物的时候把关不严,便可能看走眼。当然博物馆出现假文物不能排除博物馆工作人员与文物贩子互相勾结,甚至知假购假。

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nifangliu/nifangliu/detail_2011_05/30/6710503_2.shtml

写盗墓史本想揭露盗墓 但盗墓却越来越多

有的读者和观众会有好奇和逆反心理,对盗墓产生兴趣,以身试法。另外近几年盗墓小说、盗墓电视剧流行,公众对盗墓的事很感兴趣,这从侧面可能也反映了目前生活中的盗墓确实严重。

盗墓产业链上产、供、销是一条龙

盗墓产业链上产、供、销,现在是一条龙。盗品的出处有“内需”和“外需”两条管道,博物馆和民间人士收藏算内需,外需则是走私,末端是国际买家。现在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流水线作业,有专门的人马,成员有很明确的分工。

80年代曾流行“想要富去盗墓”

80年代,流行“万元户”,那时候有一个说法,“要想富去盗墓”,这句话当年在河南、湖南、山西、陕西一带特别流行,盗了一座墓,说不定几辈子都吃不完。

part01故宫被盗没内鬼 文保机构“三个和尚没水喝”

凤凰网文化:故宫被盗事件已过了段时间,很多专家也已经做过关于此的诸多分析和讨论。作为一个考古与盗墓史研究专家,您怎么看故宫被盗?

倪方六:这次故宫的案件应该不是内鬼所为,因为故宫里有很多更值钱的东西都没被盗。故宫被盗并不令人意外,已经不止一次了,事件发生后我查了一下资料,并向圈内朋友进行了解,公开和未公开的至少有十多次。这次故宫被盗暴露出的是整个大陆的文物安保系统长期存在着的弊病,目前大陆的大多数博物馆都被盗过,而且不只一次。

在1949年后的故宫被盗案中,记录比较早的一次发生于1959年8月16日,故宫养性殿里8页金册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盗窃案,其盗贼只是一个20岁的学生。与此相似,从故宫历次被盗案来看,犯罪分子都不是专业人士,更非高端的犯罪团伙作案。这次犯罪嫌疑人也只是山东曹县籍的一个农民。

为什么很一般蝥贼都能从外人看来戒备森严的故宫里偷出东西?归根到底就是文化保护的意识没有到位。现在雇佣保安的费用越来越高,聘请的保安也越来越多,盗案却不见减少,说明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现在文保单位的安保现状就是“没水喝”,人人在讲安保,其实谁也没有把安全当回事情,小偷偷出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尴尬。

在文革以前,文保机构的安保人员是非常有岗位责任心的,上岗时要求也非常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用人体制的开放,文保单位的保安实行聘用制,市场化行为明显,上岗很容易,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甚至很不太规范,看关系看路子,聘来的都是亲友关系户,保安的素质、对保安的要求都下降了,能不出事?

凤凰网文化:为什么文保机构安保人员责任心缺失?

倪方六: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因,现在人们再不像以前那么单纯,以前说文博界讲事业,现在大家讲职业,大家都在想涨工资,想钱,想怎么搞钱。在物欲膨胀、气氛浮躁的当下,人心不再平衡。特别是社会底层无固定职业者,反正一无所有,抓到丢掉命也无所谓,于是跟盗墓贼一样,不要命地去偷去盗。

政府和领导对文物保护的态度也会影响安保人心的行为。建国以来,政府对文物的保护总是留下遗憾,很多时候甚至在破坏文物,文革中被毁的好东西多得说不过来。文革结束后,破坏文物的现象也不禁绝。据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先生所述,l978年秋,上万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盔甲在故宫被拆毁,卖废铜烂铁。傅先生当时看了很心疼,中国博物馆正在发展,那么多,让他们去收藏,乾隆盔甲万套也不为多的。为了求点铜料破坏了二百年的文物,实为不智,也很令人痛心。你说这不是搞笑吗?当然这是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现在呢,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金钱至上,GDP至上,各地都在过度开发,文物古迹被破坏的现象更严重,这是对整个民族的伤害,在糟蹋中华文化。

part02博物馆藏品也有假文物 藏品收购行为不规范

凤凰网文化:目前的国内文物保护机构整体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倪方六:这几年总体来说,文博系统的盗窃案有增多现象。这里可能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这为盗贼踩点作案、查看地形提供了方便。博物馆免费开放,这是件好事,但给安保也带来了压力也在增加。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藏品中也出现了不少假文物。现在每年国家财政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给博物馆收购文物,收购文物的时候把关不严,便可能看走眼。当然博物馆出现假文物不能排除博物馆工作人员与文物贩子互相勾结、利用现象的存在,收购时提级提价,甚至知假购假。

凤凰网文化:您说过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当代的盗墓之风,这是不是跟您上面说到的博物馆扩充文物有关?

倪方六:是的。因为除了收购和接受捐献外,博物馆新增藏品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考古出土,再是盗墓出土。当前的博物馆热肯定不是引发盗墓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它却间接助推了中国大陆当代的盗墓之风。中国文物界三大院,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院院都有“脏品”。当然这并一定是当代盗墓贼的“贡献”,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方鼎,便民国时盗墓贼发现的。

现博物馆收购行为的不规范,表现在收购时,明明知道对方手里的东西有问题,可能是盗墓盗出来的,却也不会去问。在以前,改革开放之前,文物收购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的,如同对员工的政审,现在博物馆不再死心眼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你要不赶紧收下来,就可能被别的博物馆抢走。如江浙一带的博物馆,都比内地博物馆有钱,就像上面圈内人士说的,你反应慢一慢,即将到手的文物可能就让人家抢走了。

part03当代盗墓很疯狂 博物馆专家曾聘盗墓贼

凤凰网文化: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马克思的那句话“所有的资本积累都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倪方六:盗墓行为都是由经济利驱使的。在清以前,中国历史上的盗墓高峰有三个,分别是汉末、唐末、宋末,但哪一波都没有现在这一波这么疯狂,破坏这么严重。这一波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刮起来的,断断续续,在1990年代后,重新抬头。

盗墓产业链上产、供、销,现在是一条龙。盗品的出处有“内需”和“外需”两条管道,博物馆和民间人士收藏算内需,外需则是走私,末端是国际买家。现在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流水线作业,有专门的人马,成员有很明确的分工,谁盗,谁分脏,谁卖,谁买,都很清楚的。

凤凰网文化:现在盗墓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怎么样的规模呢?猖獗到什么程度?

倪方六:中国大陆的盗墓活动以团伙作案为主,有的地方往往整个村整都在盗墓,一年被盗掉的古墓葬,保守估计至少上万座。盗墓贼太精了,比考古专家都专业,比如他们身上揣着的“挖宝地图”,哪个地方有什么宝物,那个地方的保护情况、交通情况,以及行动后撤退路线,都标得清清楚楚,像行军打仗一样。

盗墓一定是走在考古的前面,现在考古工作者在跟在盗墓贼的屁股后。说一个文博界都知道的事情。共和国成立以后,各地文物部门、博物馆都缺专业人手,文博机构便想到了民国时的盗墓贼,把他们招聘进来,进行改造,那些盗墓贼后来都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成为考古专家。如一开始断定长马王堆是座未被盗掘的,就是被招进了湖南博物馆、民国时做过土夫子(盗墓贼)的一名探工。

part04过去认为墓内的东西不吉利 80年代流行“想要富去盗墓”

凤凰网文化:盗墓这个“行业”比较特殊,盗墓者的心里是否会对神秘主义或超自然事件有敬畏心?

倪方六:盗墓者要是有愧意就不盗墓了,他要发财啊。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在老家苏北,经常能看到墓内出土的东西。那个时候墓内挖出东西没有人要呢,大家认为不吉利,怕沾上晦气。当时墓里出来的东西,如果是砖头石块什么的,是不会用来盖房子的,都用来砌猪圈、垫茅坑。

到80、90年代就不同了,文物市场兴起,什么东西都能换钱了,文物贩子也多了。像我们小时候踢的毽子底端,都是用清代铜钱来做的,这在今天看来都是文物啊。现在很少有了,都让文物贩子收走了。80年代,流行“万元户”,那时候有一个说法,“要想富去盗墓”,这句话当年在河南、湖南、山西、陕西一带特别流行,盗了一座墓,说不定几辈子都吃不完。

到了乱世,社会财富急剧减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军阀要养活士兵,保证军饷,老百姓要养家糊口,出于生存需要,这些随葬有大量宝物的陵墓,自然便成了人们获取财富的最佳对象。但是现在的盗墓,并不是因为社会财富的不足,不是追求最低的生活保障,现在都是小康社会了,不愁吃,不愁穿,不缺用,盗墓贼冒险盗墓,是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当老板。

part05撒尿使文物以假成真 几个农民骗翻一批专家

凤凰网文化:您之前说过像河南这些省的文物造假也是成规模的,文物造假的现状及它背后的利益链是怎样的呢?

倪方六:现在文物造假与盗墓一样,都是成规模的。国内有不同的制伪圈子,伪造的东西都很有特点,如洛阳那边伪造唐三彩、陶俑,安阳伪造青铜器,山东伪造假石刻,都是很最拿手的;扬州、苏州伪造玉器、书画则最有名的。苏州伪造的玉器如果再拿到安徽蚌埠在抛个光,即便专家也会走眼。为什么?人家蚌埠那伪绝活是祖传的。

去年到河南洛阳、安阳一带调查,去了几家作坊,车间里道道工序一样不少,就给做真的一样。在安阳一家专做青铜器的高仿作坊,我还买了一个爵(古代的酒杯)。我问他们怎么以假乱真,让表面锈蚀逼真,老板告诉我一个秘笈。他说想把它变成“真的”很简单,而且不需要什么成本,只是需要时间——把它埋到地下,每天往上撤一泡尿,三年后取出来,就会有自然锈蚀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文物造假,把中国一批文物专家都给骗翻了。当年,洛阳郊外的几个农民仿造了一批北魏陶佣,据说将从北魏墓里挖出的墓砸碎碾好,和土成形,烧成了以后,再画上北魏风格的图案,做成北魏彩陶。

货到了北京,专家一看这个便是真的,一个专家不行,又找了一批专家来过眼,都认为是真的。这还不放心,又通过现代仪器检测断代,也是那个年代的,后来被包括故宫、国家博物馆在内的多家文物机构,把这假货当国宝购进收藏了。但不久专家发觉不对劲,因为后来北京市场上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陶俑,这才知道上当了。国家文物局为此还派了专案组到洛阳一带调查,最后查出来是几个农民伪造的,最后不了了之,成了大陆文博界的大丑闻。

part06写盗墓史本想揭露盗墓 事实上盗墓却越来越多

凤凰网文化:像您这样的专家,也写一些《中国盗墓史》等的书,在电视上也做一些节目,这些做法能否让人们规避一些文物贩子的骗局,或者起到呼吁保护文物的作用?

倪方六:我前年在上海台做了一档关于盗墓的讲座,不久前,也就是今年五一期间,我又在河南台做了系列节目,河南台编导刚告诉我,此系列讲座将在河南台新闻频道《传承》节目中将率先播出,暑期还会在中国数字频道的“文物宝库”频道播出。

我写书开讲座的初衷是,揭露盗墓真相、曝光行业秘密,让大家都知道盗墓是怎么回事,让大家都来抵制盗墓行为,来保护文物。但不可否认,有的读者和观众会有好奇和逆反心理,对盗墓产生兴趣,以身试法。另外近几年盗墓小说、盗墓电视剧流行,公众对盗墓的事很感兴趣,这从侧面可能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即目前生活中的盗墓确实严重,现实中的盗墓刺激了大家的神经,让大家想知道为什么。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考证古代的东西对现实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呢?

倪方六:我们总是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流长。你凭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用事实说话,用考古发现说话,凭的就是文物。比如人是从猿进化来一说,在北京猿人(直立人)发现之前,好多人都不相信,也不相信北京的历史。但在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后,又在遗址上发现了北京猿人使用石器和火的遗迹,大家这才相信这一学说的科学性。

同样的,考古中发现早期墓葬中除了墓主人以外,还发现很多人骨,说明史料所记载的活人殉葬风俗是确实存在的,到后来,墓葬中会出土木俑、陶俑这些“假人”,这便说明时人已发现了活人殉葬是一种陋俗恶习,反映了丧俗风俗的变化和人类文明在进步,你光吹中国历史怎么样悠久,怎么样辉煌,拿不出东西来是不行的。

所以,支持科学考古,反对野蛮盗墓!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