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黄燎原:只要发自内心 行为艺术无边界

2011年05月19日 10:37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陈书娣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美国有对艺术自由与猥亵的界定,在中国这完全不可能,而且我觉得界定可能意义也不是很大。你弄出这几个规矩来给谁看?有什么用?

只要意图完整就是行为艺术

凤凰网文化:你看过哪些令人震惊的行为艺术表演?

黄燎原:在国外,用钩子穿过肉体,自己把自己挂起来在墙上。其实是对人极限的探测,对当时社会的挑战——挑战人们的视觉神经。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是一个行为艺术家,她割自己的脉,割自己的肉,任由血流淌下来……

其实挑战分很多种:挑战视觉神经、挑战听觉神经等。挑战人类的极限有很多方式,但以艺术方式挑战就是行为艺术,因为它有完整的文案,有完整的艺术说理。当你不熟悉艺术的时候,是很难讲清楚这件事情的,比如说有的这些行为是与艺术史上某些人的作品有关的,那么他重新来诠释这件作品,但在你看来就是血淋淋的一幕。

像艺术家马六明做裸体表演,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人说:六子,你长得真是挺秀气的,我给你画个女妆吧!画完妆以后觉得挺好,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所以他这个作品叫《芬·马六明》。

虽然他“芬”用得是草字头的“芬”,好像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但是芬马六明的意思又是把马六明分成两个人,一个是男性的马六明,一个是易装以后的马六明,在易装以后内心也起变化,进行角色扮演。如同以前的旦角都是男角扮演,就像“二手玫瑰”主唱梁龙,他上台也会易装,扮演另一种身份。这在传统“二人转”、京剧里都很普遍的。

比如说同性恋。我曾是中国最早采访同性恋的记者。八十年代末,那个同性恋告诉我说:你们所谓的异性恋,只能是当新郎或者新娘,而我们又可以当新娘又可以当新郎。

他是可以分裂成两个的。这是属于基因裂变的原因。人会不断裂变,脑子不断吸收东西,不断扩散,不断分裂。人非常很复杂,所以你拿任何一个杠杆去衡量艺术,衡量一个道德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

凤凰网文化:行为艺术家是否在意不被理解?

黄燎原:多半行为艺术家刚开始没有人理解他,他们也不是很在意别人理解,就像中国早期行为艺术家基本上都在东村,像朱冥、马六明、张洹,他们也没有期望被理解,但是他们只希望用身体做作品,渴望跟别人沟通。这种沟通的方式很极端,经常被弄到派出所里面去被追问。他们还是渴望跟这个时代有一个沟通。后来张洹出国了,他的作品受到西方重视,开始慢慢有更多人看、买他们的作品。像中国现在可能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左小、马六明、张洹、左小七个人叠在了一起。

从世界文学史就很容易看到,在波特莱尔之前,我们的审美都已经被固定,但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出来以后,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惯常认为丑的东西调换一个角度还是可以看,还可欣赏。以恶为美。所以后来出现暴力美,出现审丑。

就像电影里很多反角,后来被追捧。毕加索画美女,他写的是“一个美女”,但是你看完全是支离破碎、乱七八糟的影像。

凤凰网文化:行为艺术家常常被认为性格古怪,是不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如表达?

黄燎原:行为艺术家可能确实比其他艺术家显得更加古怪,因为他们可能要用身体去做作品,所以他们对身体的功用,对于什么是自己想得更多。何云昌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人。比如说他的作品《抱柱之信》,把这个手臂伸到一个柱子里,然后用水泥浇灌,呆24小时。他跪坐着,睡不了,只能这样歪着,他在挑战他身体的局限性。

但是这个《抱柱之信》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意思是质问一个人有多大忍耐力可以守住自己的承诺;还有朱发东《寻人启示》,他就自己背着一个包去寻找朱发东,寻找他自己,还写着“此人出售,价格面议”。他的目的在于吸引别人目光,然后让别人看到他的反映。他在追寻,寻找丢失的那个自己,就好像我们自己,可能只是一个躯壳,不知道灵魂的去向,不知道被人修剪成什么样。

行为艺术家是不怕被别人误解的。误解也是一个回报。

支持年轻艺术家会推动中国文化

凤凰网文化:艺术品买家越来越精明,愿意去投资追求一些有历史感、有文献价值的藏品。你的“现在画廊”却积极于推动年轻艺术家,有没有风险?

黄燎原:没有,因为现在画廊现在已经没有经济困扰,所以可以慢慢踏踏实实做年轻人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如果纯是把画廊变成一个赚钱机器,那不是我干的事。我觉得我还是想做一个能对文化推动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专题: 凤凰网文化对话黄燎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黄燎原 行为艺术 性爱 话语权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