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家新对北岛的一个回应:隐藏或保密了什么

2012年09月05日 09:37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王家新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同样,对“从坚果里我们剥出时间并教它如何行走”(“fromthenutsweshelltimeandweteachittowalk”)的变动也很能说明问题。为了显得不完全套用了别人的译本,或为了使策兰在汉语中变得“正常”一些,总之,北岛把它变成了“我们从坚果剥出时间并教它走路”。然而这样的变动并没有使其译文“顺”多少,却破坏了原诗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原诗中首先呈现的是“坚果”这个意象,诗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这里(以及下面的“壳”上),而北岛却用一个“我们”挡住了这一切!

“只要大声读一遍,就知道王芮译本的问题所在了,还是缺乏语感与节奏感,这甚至比错译还致命”,北岛如是说。也许,王芮的译本缺乏北岛的语感和节奏感,但或许并不缺乏译者自己的语感与节奏感。写到这里我倒想问,北岛自己的语感是否就是一种所有人都应遵从的“标准语感”呢?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多少年来的极权主义已渗透到人们的呼吸中了。或者说,极权主义的幽灵,在这里已化为一种武断的美学上的排他性。

让我们就来看看北岛的“语感”:《花冠》的最后五句中,除了最后一句应译为“是时候了”,别的句末都不应带一个“了”,但北岛竟一口气加上了三个“了”字,这样,在他的译文中五句诗中有四句的句末都带上了一个“了”!我要问:这还是策兰的诗策兰的语感吗?这快成了喊口号了。我想这不仅是一个“过度阐释”的问题,也不仅削弱了原诗内敛的力量,这样做,可以说改变了策兰诗的性质,这“比错译更致命”。

这使我想到北岛在他的文章中一再重复“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这件事,这样来写文章自然会很有效果,但我想如果策兰还活着,听到有人一再重复他这句诗,他会极其难为情的。因为这绝不是一位“煽情”的诗人,相反,他一生都在逃避和抵制这种东西。他在后来甚至拒绝一些选家将他的《死亡赋格》收入各类诗选。他没有以对苦难的渲染来吸引人们的同情,也没有把犹太人的受难作为某种道德优势,而是以对语言内核的抵达,以对个人内在声音的深入挖掘,开始了更艰巨的天路历程。我们能否更深入地看到这一点呢?

对于《花冠》这首诗,北岛给它加上了“伟大”“优秀”之类的评语,然后在最后这样说“由我推荐并选入2000年柏林国际文学节的纪念集中”。看来策兰有福了!

由此我还联想到北岛那篇谈里尔克的文章(见《收获》2004年第3期),在该文中他居然说里尔克的诗“多是平庸之作”,他的代表性作品《杜伊诺哀歌》和《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都被“捧得太高了”,只有他的一首短诗《秋日》等,使他自己犹豫再三,“把他放入二十世纪最伟大诗人之列”。北岛的口气和诚实都让人不能不佩服,对里尔克的诗也不是不能去“碰”,然而问题在于:北岛自己一句德文都不懂,也很难说真正进入了里尔克的世界,他凭什么这样说呢?

也许,正是这种态度造成了翻译中的那种自以为是和轻率。像“血色月光中的海”之类(见《卡罗那》),可以说已脱离了原诗,开始自造意象了!策兰的那些高度独创而又精确的诗可以这样对待吗?对一个在写作中倾尽心力,对每一个字词都高度苛求,宁肯牺牲“可读性”也不愿去做任何迎合的策兰来说,他需要别人来给他做这样的“润色”吗?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主要区别之一:对于策兰和里尔克这样的诗人,我永远要求自己的是去读,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读,哪怕他们的诗我并不是全部理解或喜欢,哪怕随着我们阅历的扩展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某种局限性。早在1991年冬,在我译出策兰二十多首短诗后,我曾在译后记中这样写到:“我深感自己笔力不达,但是,当我全身心进入并蒙受诗人所创造的黑暗时,我渐渐感到了从死者那里递过来的灯”。这仍是我在今天的态度。当我面对这些不死的诗魂,依然从内心里涌起一阵阵颤栗时,我真想这样说:

人们,不要用自己放大的影子挡住了从死者那里递过来的灯!

《死亡赋格》和《花冠》都是名诗,也容易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但对我来说,给我以更内在的撼动的,是策兰的另一些诗,如《我仍可以看你》、《在下面》、《带上一把可变的钥匙》等等。《保罗·策兰诗文选》出版后,我在《绝望下的希望》(载《书城》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着重谈到这一点。可以说,正是这些被“代表作”遮蔽了的诗作,对我本人产生了更深刻的激励。也正是策兰的这种不为更多的人所知的艺术努力,在我面前呈现出一位自始至终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的诗人。的确,策兰是有勇气的,他没有屈从历史的暴力,也没有去迎合战后德语文学界对社会问题的压倒一切的关注,或那种以“大多数的名义”强加给一个诗人的要求。他知道“天意”何在:他回到更深的词语的黑暗中。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北岛 精神基因 基督教情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