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
知识层次越高的人对社会不满越多
凤凰网文化:我发现您的研究群体都是互相重叠的,蚁族也好、工蜂也好、海归也好都是互相重叠的。
廉思:是。
凤凰网文化:所以这个联系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上,我想可能也是您说的那个工蜂不如蚁族火,然后蚁族现在又被屌丝取代了,实际上这关系到是这个词的一个涵盖性,可能很多人他未必符合您所界定的范围,但他自己认为自己是蚁族,然后屌丝出现的时候他觉得可能这个涵盖的范围更多,所以这也突出了当代中国中国人的一种身份认同,都是一种自我矮化,然后所有人都处在不满的状态。
廉思:是的,其实这几年我们做调查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就是大家的这种抱怨情绪在增多,而且这种抱怨情绪在增多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它跟前几年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这种抱怨的指向性,指向自己的更少,指向政府的和社会的在增多,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其实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就是说指向自己的是他觉得我自己不行,我要更努力,我要更奋斗,但指向社会他就会觉得社会不公平,政府没有创造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来发展,他把更多的自己的近况归结于外部因素。其实你说的这个群体的重叠问题,其实我们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比如像在去年我们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农民工有相当一批人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新生代农民工相当一批人是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这就说明有相当一批农民工他其实跟蚁族是重合的。而且我们现在这几年的调查我们发现,往往是越是知识层次越高的人可能不满越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不满意度可能最低的,尽管他的生活状况不是最好的,但他的不满意度反而是最低的,这种知识层次的越高,可能不满意度升高得越快。
凤凰网文化:因为什么?
廉思:很多原因吧,因为当你受过高等教育以后,你对自己的期许也不一样,对自己的期望值也不同,知识给你的感觉也不一样。我们是这么来理解的,当你受过高等教育以后,你对自己的期望是更高了,而且它是这样,当你的知识结构越高,你以后的就业面其实越窄的,一个博士他就业面其实是比一个本科生要窄的多得多,本科生干什么都行,你博士生只能干这一个,低的你不会干,所以无意中也增加了你的不满性,你的这个知识结构越高和你的就业是成反比的关系。
当然这也有一个我们觉得一个当代青年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这也是我们最近我们刚刚提出的,就是由生产性社会化向教育性社会化的一个转化。什么意思?比如我们以30岁为一个期来看,我们能看出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和现在整个社会知识的平权化,使得青年人的知识层次普遍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说在30岁以前,原来的青年甚至是20年前的青年,18岁就工作,16岁就工作,就是他的青年期、他的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是在社会中度过的、在工厂中、在企业中、在单位中、在公务员,他无论是在哪,这些单位他在社会中,他工作是在科层体系,是在行政体系,科层是有长幼尊卑的,这样的体系中衡量人的标准是效率,你都要按出活、出工、出力,他跟社会的接触是多的,而现在青年人由于对学历的追求越来越高,现在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他在3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他的社会化变成一个社会人不是生产型的,是教育型的。
教育型导致了一个什么状况——由于你大部分时间是在教育度过的,你价值观形成的年代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是在你的这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度过的,那他对社会的认识就不同,原来生产型社会大,你打交道的人是成年人,你的观点是跟成年人走的,你受成年人的影响非常多,你自己的倾向是更屈居于现实主义的,由于在高校里,你的身边都是同龄人,你的观念是跟同龄人相互影响的,而且高校中由于你接触的都是知识多、实际少,导致了你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精神共驻,你认为这个事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它不这样,但你体会不到,就是应然更多实然更少,所以他对社会的这种脱节更加严重,所以你对社会的认识就会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更重。所以当代青年这样的变化就会导致了他一进入社会的时候就心态发生失衡,抱怨就会增多。
所以我觉得随着知识的平权化以后青年的问题应该说更突出的表现出来了,所以大家能看得到,原来我们说每隔十年是一代,你能感觉到现在到不了十年,每隔四到五年就是一代,四到五年恰恰是一个高等教育一个周期,四年就毕业,你大学就是四年,五年就上了研究生,所以你感到四、五年就是一代,四、五年正好是一个高校期,你马上就走上社会,正好是一代人,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所以你能看出今年我们包括从春晚都能看出来,你看看这个老年人,你看我的父母他就有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地方没什么可乐的,但是我的学生他就乐得前仰后合的,这个非常年轻化的语言,所以这个社会它不再跟着成年人走了,原来我们说年轻人跟着成年人的生活在走,现在是成年人跟着青年人走,他倒过来了,这个社会是青年人主导的,我们得跟着我们的学生走,越小的人用电脑越快。
所以你能看到为什么现在《1942》没火《少年派》火了,更重要的是《1942》年轻人不喜欢,为什么青年不喜欢,纯灾难的东西,其实《1942》和《少年派》都是讲一个关于吃不上饭的事,都是饿的事,两个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1942》是纯灾难,青年人不喜欢灾难,灾难离他们已经很远了,为什么《少年派》好,它在灾难中植入了梦想,它让年轻人看到一切都灾难性很强,就是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们仍然能从残垣断壁中看见阳光正在升起,必须在故事中植入梦想,在故事中植入人性,年轻人才喜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