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年代访》(上):六十忆往 追怀木心
木心作品《素履之往》
那一代“狼羔子”很多人看不起木心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在此前的教科书里面,就是所谓的现代文学30年,或者是当代文学史,这样的一些就是官方出版的东西里面,木心其实是相对空白的。我们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夏志清出过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他是把沈从文和张爱玲提到了跟鲁迅相提并论的一个地步,一个高度。您认为木心老师独立于文学史之外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本人的低调,还是主流文学界根本没有去发掘这个人?
陈丹青:我愿意说这是木心自己造成的,他跟沈从文和张爱玲还不太一样。沈从文和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表作品,木心到56岁才在台湾发表作品,79岁才在大陆出版作品。如果说有文学史的话,我找不到另外一个例子,鲁迅算是发表作品晚的,38岁第一次发表《狂人日记》,此前留学日本的时候,他写过一些刊物上的文章,还没有成名。
所以像56岁、79岁才发表作品,尤其在自己母国,中国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一个我们可以说是政治运动造成的,再有一个就是木心真的是刻意回避当时的主流,在主流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可能的时候,这是他的一面。另外一面就是圈子里所谓体制内的一个文学圈,然后学院批评圈,应该说80年代就有人知道木心,那时阿城回来,王安忆回来,都说其实在纽约有这么一个人,不是没有人知道。当然作品不是很多,然后在很小很小的范围,九十年代,新世纪初,也还是有人在读木心,整个香港台湾只要有版本,多少会流到这儿来。
但是以我自己亲生的遭遇,很小范围我跟人说起,很多人看不起他,就是认为很雕琢,很矫情,不屑一顾的样子,我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要等到2006年,他的大概七八本书同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以后,他忽然开始拥有一群年轻读者,70后、80后,现在包括90后。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50后和60后在接触这个文本的时候,我想十至六七,如果说的小一点的话,会没有感觉,或者根本不要读。这很对,这非常正常,50后、60后是标准的狼羔子,我们填满了1949年以后的读物,包括今天打开电视看到报纸,只要有汉语言说和书写构成一个庞大的文本,我们是在这里泡大的。你忽然读到木心的东西,这算什么?没有现实生活,没有时代背景,然后文字雕琢,种种,包括骂的很难听的,有啊,今天还有,非常多。
但好在70后、80后他不太有偏见,他们有另外一个倾向,也不太正常。如果我问十个80后,会有九个半回答我,他们完全不看1949年以后的作品,他们不读的,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文学他们不读的,我说为什么,他说不好玩,就不想读。所以这是个蛮大的问题,这不是关于木心的问题,是关于汉语写作的问题,是所有读者的问题,也是所有做文学,研究文学的人的问题,但问题是怎么会这样,我没有办法回答。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那现在木心先生实际上还是拥有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影响力。
陈丹青:有个几万读者,也很少很少。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应该不止。
陈丹青:顶多想象到几万,我不会相信他十万本书卖出去就有十万的作者,我不相信是这样。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起码现在应该是比如说在主流的学界,像您刚才说的,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和认可他。
陈丹青:对,据说也有一些过去读过木心自己创作的人,也是不屑一读,现在慢慢在改变。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要有数据,我想再从大的方面看,这一百年的文学还是离我们太近,离我们太近。文学圈其实我不了解,我了解的是美术圈,美术圈急于做美术史,急于把今天的这些老中青快点放进去,蛮可笑的。他觉得这样放进去,就像一个被刻好了一样,就毁不了了。我理解的美术史、文学史,随便什么史,他是一个淘洗的过程,慢慢就有很多东西就没有了,你都不明白什么时候他们就消失了。很多画家放在清代、明代,当时有名的人很多,现在都忘记了。像民国齐白石,我们现在记过齐白石,跟齐白石同时卖画,另外一群人,比他卖的好多了,当时如雷贯耳,现在没有人知道。所以离的太近。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