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陈丹青《年代访》(上):六十忆往 追怀木心

2013年06月06日 01:19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胡涛

木心

核心提示:想念,而无梦,未别,已走远。60岁之际,木心和母亲相继离去,令陈丹青彻悟生死命题。他犀利的外表之下,深藏着一介文人柔软的乡愁。2013年5月,陈丹青独家对话凤凰网文化《年代访》节目,追忆木心,追问生死,抒发人到六十生命感怀。

对话人:胡涛

跟“五四”有牵连的作家全走了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您说过,您写书出书,以及现在的知名度,其实是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的书,您觉得您所谓的这个“阳谋”目的达到了吗?

陈丹青:目的达到了,但是我非常招恨,我想达到了吧,我从来没有指望有好多人来读木心的书,但是我不愿意让它这么被错过、埋没,我想我达到了,我每次遇到一个青年对我说,我正在读他的书,我非常喜欢他,我当然会很高兴。我现在会遇到很多老人,比如说我父亲就很惊讶,他读了《文学回忆录》,他说你做这件事情比你一辈子画这么多画都有价值。然后我在南京遇到一个前文化局长66岁,也是我们知青这一代的,他居然一个人买了一百套,他个人的力量买了一百套送给他的同事,下面的年轻人。他一定要见我,谈了一个晚上,书上做满了批注,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他的读者各种年龄层的都有,我很高兴有些专门从事文学史教授的一些专家,也开始有若干篇文章出来。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您也说过,木心可能是唯一的一位衔接古典的汉语的传统和五四文化传统的一位作家。木心对于此前中国作家“断层”的补白,是否满足了公众一种非常大的饥渴?

陈丹青:我不知道大家有多饥渴,然后这个大家是指谁。我当时说这个话,其实也蛮着急的,专业圈的人会非常不屑,或者觉得愤怒,你怎么可以讲这个话。当然我不是文学圈的人,我读书很有限,可是我想过去二三十年,有一个现象你应该注意到,就是最后一代跟五四有牵连的作家差不多全走了。我刚回国的时候我记得大家都在说季羡林,季羡林在五四的时候轮不上的,很小的一个角色,年纪也是属于晚辈。

我一直记得80年代初,文革结束以后,像沈从文,钱钟书,这些人都还活着,新世纪以来一个一个走了,到现在差不多没有了。但是我要说就是基本我读过的,可以说20后、30后的作家,也就是说在过去20年,差不多在75岁以上到90岁之间,我看他们的东西我都觉得是断层,他们的东西跟陈独秀、鲁迅胡适是不一样的,就是已经开始有后来的东西,就是白话文以后的东西。

再年轻一点30后的,今天可能还健在的一些作者,像80岁左右的,你比如说我就看季羡林的文章,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民国过来人写的东西,在文脉上,还是一个共和国以后的知识分子在写作。我指的是整个语言系统,包括思维。我们这代“狼羔子”不用说了,你看头一行就知道是1949年以后的写作,或者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写作,你读几个词就知道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在纽约发现木心以后,就觉得这个人怎么没断掉,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所以我说了这个话,可能有一点武断,我非常希望有人给我另外一个例子,说他的全部作品放在那儿,就是真的没占这个。因为他也不是跟五四的关系,他是跟整个汉语的传统,从《诗经》一路过来,这就是为什么世界文学史的讲课,大家找到了他写作的一个资源背景,但问题是有这个资源背景的人挺多的,尤其是现在恢复高考以后,今天50后、60后一代研究文学的,他或许知道世界文学史,就论资料可能比先生还要多。但当他一开口、一下笔,他还是一个文脉是1949年以后的,或者是80年代以来的。我是这么看的,我不知道对不对。

相关专题: 《年代访》专访陈丹青(上)  

相关新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