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文化 > 活动 > 王道深度 > 正文

历史上的治国之道

2011年04月20日 15:20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佚名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既使是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只是在充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时才被王权接纳和尊崇,尽管其地位高得吓人,但始终不曾凌架于君统之上。汉代儒生尊孔子为“素王”,清儒也有这类似的念头,认为:“皇帝合是吾学中儒者做,不该把与世路上英雄做。周末局变,在位多不知学,尽是世路上英雄,甚者老奸巨滑,即谚所云光棍也。若论正位,春秋时皇帝,该孔子做;战国时皇帝,该孟子做;秦以后皇帝,该程子做;明季皇帝,该吕子留良做。如今都被豪强占据去了。”(《大义觉迷录》卷二)这同柏拉图的哲学家当国王的幻想如出一辙,都属于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占据了皇帝之位的英雄或光棍是决不会赞同的,如雍正帝就把这看成是读书人的非分之想,他认为,“使孔、孟当日得位行道,唯自尽其臣子之常经,岂有韦布儒生要自做皇帝之理?”(同上)

哲学王的幻想毕竟太缥缈了,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所能付诸实践的乃是竭力维护道统权威,以此与帝王的政治权威抗衡,进而将道统置于君统之上,对专制王权进行激烈批判。

国外的社会学家曾提出,在各种高级文化中,“知识分子都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最终极的真理而发生一种‘自重’(self-es-teem)的感觉,无论这种‘真理’是宗教、哲学或科学。”【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这种‘自重’显然是针对社会上的其他权威尤其是政治权威而言的。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自重”感来自于德行和道义,先秦时期的士君子甚至以德行与王权分庭抗礼,曾子谓:“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荀子将荣誉分为道义之荣与权势之荣,称:“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正论》)势荣是靠外在的官爵财富,义荣靠内在的品行才智荀子认为,义荣高于势荣,小人可以有势荣,但决不会有义荣;君子有义荣,也能兼有势荣。

秦汉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知识分子的地位每况愈下,没人再敢以帝王的师友自居,在这种情形下,知识分子便竭力抬高道的地位,以道来自贵自尊,也以道来约束君权。唐代的罗隐认为,人的贵贱不在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德行的有无,“然处君长之位,非不贵矣,虽莅力有余,而无德可称,则其贵不贵也。居黎庶之内,非不贱矣,虽贫弱不足,而有道可采,则其贱未为贱也.”(《两同书·贵贱》)殷纣王位居帝王,而三尺童子贱之;孔丘乃鲁国被逐之臣,而百代君王竟相倾慕。故修仁德,虽贱而贵;不修仁德,虽贵而贱。

明儒吕坤也认为,下士寒儒不可自轻自贱,尊卑贵贱不在于权位势力,而在于道义,“故天地间惟道贵,天地间人惟得道者贵。”(《呻吟语》卷四,《品藻》)每个人的贵贱尊卑要看其得“道”与否。当然,吕坤不能无视帝王的政治权威,他承认帝王之势与圣人之理皆为天地间最尊贵,但归根结底,是理尊于势,他说:

公卿争议于朝,曰天子有命,则屏然不敢屈直矣。师儒相辩于学,日孔子有言,则寂然不敢异同矣。故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既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所以恃以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权,无僭窃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辞,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呻吟语》卷四,《谈道》)

势是帝王的政治权威;理是圣人的道义权威,它是“天下古今公共之理”。吕坤认为,理尊于势,天子不能以势来压制圣人之理。如果王权以势夺理,也只能得逞于一时,公理最终能够申张于天下万世。圣人之理是帝王之势的基础,失去理的支持,势就会垮台,正如荀子所说的,“道存则存,道亡则亡”。对于师儒来说,在圣人之理与帝王之势之间应该选择前者,“敢于任斯道之南面”,即“从道不从君”。

圣人之道是儒生评价政治好坏的根本标准,也是他们批判专制君主的主要武器。南宋事功学派批评汉唐之君的基本理由就是他们废弃了师道,陈亮说:

夫天(原字为:佑去左为示)下民,而作之君,作之师,礼乐刑政所以董正天下而君之也,仁义孝悌所以率先天下而为之师也。二者高修而并用,则人心有正而无邪,民命直而无枉,治乱安危之所由以分也。尧舜三代之治所以独出于前古者,君道师道无一之或阙也。后世之所谓明君贤主,于君道容有未尽,而师道则遂废矣。(《陈亮集·廷对》)

陈亮所说的君道近似于以君主为主体的政统,师道近似于以师儒为主体的道统。他认为,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治理国家缺一不可,由君道师道并用而有三代盛世。后世的一些所谓明君贤主也只是依靠礼乐刑政来治国,抛弃了仁义孝悌,因此不能实现长治久安。

叶适与陈亮有相同的看法,他曾说:“以势力威令为君道,以刑政未作为治体,然汉之文宣、唐之太宗,虽号贤君,其实去桀纣尚无儿。”(《习学记言序目》)叶适批评秦汉以后的帝王专任权势刑政,背弃圣人之道,连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所谓贤君明主都与桀纣相去不远,更何况君主中那些平庸顽劣之辈了。

在士人眼里,三代以下的专制帝王及臣属没有一个好东西,君为昏乱迷惑之主,臣为覆国亡家之臣,“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乐,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阮籍《大人先生传》)黄宗羲把专制君主称为“天下之大害”,认为君王的野心贪欲是天下一切罪恶的渊(原字为:草去早为数)。唐甄更宣称:“自秦以来,儿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激愤情绪,正反映了知识分子和帝王之间、道统和政统之间的深刻矛盾。

在道统和政统之间的冲突中,知识分子以天下是非风教为己任的使命意识、从道不从君的政治取向、遗世独立的人格操守、趋死不避的献身精神,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瑰宝,值得今人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王道 霸道 治国之道 历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