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突然杀出来一个刘心武,拿来索隐的琵琶弹唱起猜谜的调子。其手法也可谓“古典”的很,依旧是猜想、联系、和任意的附会穿凿。说来也是很有趣,这怎么也和“弘皙逆案”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SORRY(对不起),就此打住,不然笔者也快走火入魔了,之所以用这种调侃的手法写这篇文字,就是要说明这个世界很像、十分像、极其像的事物太多了,如果真要穿凿起来,恐怕整个地球都要乱套了,到那时也就不是一部或几部《望月》之类的作品可以盛容的下的。
而所谓“探佚”学说,从一开使就是有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刘先生在探佚的过程中,所谓的自圆其说其实是漏洞百出、前后矛盾互相打架,不夸张的说这些毛病在刘先生的作品中俯拾即是。但是就此中情况刘先生仍然对“秦学”研究乐此不疲,也实在是令人惊讶的很,困惑的很。
二.一切想当然
其实刘心武先生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真实身份的怀疑所做的推论,一切都是想当然。他并未拿出一件确凿的有力的证据,而他的所谓的依据就是秦可卿的出身(《红楼梦》中所交代的人物的出身)与其在贾府的行为不相符,产生的种种遐想:
秦可卿即使不是从养生堂抱来的弃婴,而同秦钟一样是秦业所亲生,那么,以秦业的营缮郎那么个小官,而且书中明言其“宦囊羞涩”,这就派生出两个问题:一她在秦家怎么获得那样圆满的教养,一进贾府便不仅能处处适应。而且浑身焕发出一种天然的贵夫人气派?美丽可以天生,在贾府那样一个侯门中能行止妥当,那本事难道也是与生俱来的。二,就算秦可卿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从清寒之家迈进贾家的门便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得飞快,那他心底里总该有着因自己出身不称而滋生出来的隐忧隐愁吧?(P38)
图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秦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