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对一位“辛亥后”名家的眺望——萧淑芳先生百年祭

2011年07月15日 11:18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1980年在北京家中的画室读画册

品萧氏画品:心中一派春光 笔下一片灿烂

作品乃心灵之窗。创作技艺圆熟的画家,画品高下当为成功命门。

细品萧淑芳作品,无论水彩水墨彩墨,无论人物静物风景,总感有一团静雅高华之气缭绕其间、浸透纸背。这“气场”为萧氏作品独有,如清风徐来每观必出,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感得到品得出,撼不动移不走。

这是我对萧氏画品的感觉之描述。

熟悉萧老作品的人均知:萧画鲜有大件,中小尺幅居多,小幅作品尤精。1×0.8米的油画,在当下画坛仅算小儿科,萧画中从未见过,她0.6×0.8米大的油画便“顶级”了。国画中除那幅24平方尺的六屏大画外,8平方尺的都很少,4至6平方尺的就算“巨幅”了。对比时下以平方尺、以多少个万亿计算画家之画价身价的艺术市场,如何观照?观照后又能如何?

我反复研读过萧老一件1954年的水彩人物原作,正值她创作黄金期所作。画面不足16开书本大,但精极了:一位着红衣梳黑辫的“50后”少女,青苹色纱巾环绕颈间,神情静若平湖皎若秋月温润如玉,可谓静极柔极美极。这种画,即使有本事,但别出心裁炫技弄虚者画不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者画不出,自视甚高自封大师者画不出。此外,或刻意深邃厚重、或苛求丰富复杂、或托物言己颂己、或造境壮怀激烈者,均画不出。再则,抒怀才不遇之忿、诉蒙冤含屈之悲者,自个儿跳入画中舞刀使枪者……统统画不出!

今年3月25日,也是在萧淑芳水彩精品展开幕式上,幼时曾向吴、萧二老学画求教的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在品评萧老的创作时这样概括:心境平和,心无旁骛。他说:“在今天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欣赏萧先生的作品,可让人的心思回归宁静。”此乃大家入木之言。

人贵人格,画贵立品,然而人格高画品不一定高,但人格低下画品一定高不了。这恰似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中“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逻辑关系。对画家人格画品而言,似应视为铁律。

青年萧淑芳的南北学艺、出国留学是幸运而平顺的,但中年之后她的人生之旅却厄运重重:1940年代沉疴卧床3年几近丧生;因病致情感变故身心备受摧残;50年代运动不断改造不断如履薄冰;60年代文革暴戾数次抄家丈夫几乎死于棍棒之下,节衣缩食多年的收藏被洗劫一空;70年代农场劳改后当传达又被迫辍笔;90年代照顾重病丈夫7年不能提笔……我还注意到,她40年代的几件木板油画佳作皲裂明显,保存得反不如20年代末创作的油画好,更比不上30年代留学时期的。何因?战事纷飞画材匮乏,只能随便找块板子画油画。

这一切一切,她都在心底深深埋起,从不提及更不向人倾诉。我在从1990年到2005年的漫漫岁月中,与她数十次交谈,时间有长有短,内容有深有浅,上述厄运从未听她说起只字片言。她与我谈养花、画花,谈美院、师友,谈先生、学生,甚至给我谈过孙辈的出生、就业……但是,对人生逆境她从不出声。

压我黑云我看到太阳。袭我寒潮我刻画春光。

人们看到的是她的《山花烂漫》、《迎春》、《春长》。人们赞叹的是她的《万紫千红》、《处处春光》。她的笔下一片绚烂:风骨高雅的《高山杜鹃》,艳而不娇的《扶桑》,色泽别致的《紫鸢》,清丽净透的《郁金香》……焦燥火霸与她无缘,晓风残月与她无干,艺旅心曲的低吟轻唱与心海深处的无垠纯净,伴随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丹青一生。

近来网上有文章说,像萧淑芳这样出身于诗书之家、名人之门的名媛,便是中国的贵族了。我认为这是对萧老人格的一种善意的美誉。我眼中的晚年萧老从容淡定宠辱不惊,人格高华尊贵,一派大家风范。“50后”的本人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可谓阅人颇多见名人“贵人”也多,然而人品气质风度能让我高山仰止者甚少,萧老当然是一位。因而,我对近期网上誉萧老为“贵族”“名媛”的说法,投赞成票并引入本文沿用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