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黄裳作序怀念挚友汪曾祺:往昔岁月滚成历史和记忆

2012年09月06日 12:03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苏北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老人枯坐着,意识在流动。他想得多深远呀,他坐在那里出神,眼神空洞,他眼前像过电影似的: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响。荷叶枯了。雨停了。下雪了。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看到最后,我心都碎了,这哪里是写荷叶,分明是写人的一生,写他自己人虽老矣,可心如孩童的一生)。

汪曾祺不老。

片断四鸳鸯湖中老高邮

1981年汪先生夫妇回到阔别四十年的高邮省亲。其间他们被县里安排到高邮湖泛舟。汪老说,别人都说我们是“高邮湖中老鸳鸯”,先生的孙女听到了,纠正说:不对,应该是:鸳鸯湖中老高邮。啊呀!这孩子。

“老高邮”汪家应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汪先生是192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生。汪先生的家庭是个旧式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家里有田产,还开着药店和布店,可生活相当节俭。据汪先生回忆:他的祖父爱喝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高邮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喝了酒就一个人在屋里大背唐诗。

汪先生的祖父还是个有情趣的人。有这样一个片断:一次小汪曾祺不停地打嗝,他的祖父把他叫到跟前,问:我吩咐你的事做了没有?小汪曾祺使劲想,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只得说:没有呀!他的祖父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祖父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方法。

汪先生的生母姓杨。在汪先生3岁时即因肺病去世。母亲读过书,字写得很清秀。*ゾ萃粝壬*回忆,他的父亲汪菊生是他所知道的最聪明的人,对他影响极大。

汪菊生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武术。

汪菊生有一间自己的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汪菊生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

汪先生谈过这样一个片断:我父亲的画室里堆满了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

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汪菊生就打开画室作画。汪曾祺就站在边上看。见他父亲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汪菊生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汪先生回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汪菊生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汪先生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我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箫笛。

汪菊生养过鸟,养过蟋蟀,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汪先生说,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

汪菊生是个聪明人。汪曾祺是个聪明人。这里面是不是有点遗传关系?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跟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的。

汪先生回忆:我父亲是一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汪先生的父亲曾对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菊生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汪曾祺。不但影响了汪曾祺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汪曾祺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片断五老爷子又有蛋了

老爷子又有蛋了。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说。

打开汪先生的文集。他的代表性的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寂寞与温暖》,用一般读者眼光看,似写得很轻松,散淡,都是一些平实的话,平实的句子。毫无刻苦用功之处。略知内情的人,特别是他的家人,是深知“老爷子”写东西也是颇费思量的。虽然汪先生博学多才,灵秀聪颖。

1995年冬天,我和青年作家龙冬去拜访汪先生。汪先生忙乎了半天为我们做了几个拿手的菜,记得有煮干丝和咖喱牛肉。席间免不了谈一些创作上的事,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说了个老爷子写作的佳话。**

还是汪先生写《大淖记事》的时候。那时他们家还住在甘家口,全家五口人只有一张桌子,家里没地方给他写东西。汪先生总是想好了再写。他是坐在一对老沙发(还是汪先生岳父手里置的)上发愣,——凝眸沉思,烟灰自落。待考虑成熟了,汪朝说,像一只老母鸡快下蛋了,到处找窝,家人就彼此相告:老爷子又有蛋了,快给他腾地方。**

汪先生写作是认真的。师母曾说:老汪都是想透了才写。汪先生那天多喝了几杯,平时多凝神听别人说话的他也说了几句:我就要写出同别人不一样。别人看了,说,这个老小子还有两下子!

汪先生说,一个作家要有自信,要有“这种写法我第一的感觉”(汪朝插话:“这是一个狂老头!”),都说汪先生超脱、平和,其实先生骨子里是很自负的。记得1993年冬在汪先生家,席间先生也曾说过:都说我淡,我也是爱激动的。他告诉我,他在赶一篇稿子,就是写他生活中的另一面的,题目叫《饮鸩止渴》。

汪曾祺是个奇怪的现象。

什么叫大器晚成?可以用汪曾祺印证。汪曾祺现象很有趣。20岁写过几篇小说,在四十年代结集出版《邂逅集》,之后没什么作品,六十年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根据作家肖也牧的建议,约汪曾祺写了几篇儿童文学,结集出版了一个小册子《羊舍的夜晚》,之后又是一段空白。汪曾祺真正进入创作状态是到八十年代初,这时他已60岁了。别人退休的年龄他开始为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一“工作”就不可收,成就了一个“汪曾祺”。

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一句俗话,“菌子没有了,气味还在空气中。”他“空白”的一些年里,虽然没写作品,但是汪曾祺是在思考的、是在“凝神”生活的,他的文学活动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是没有中断过的。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林斤澜 白孝文 叶至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