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愿教育不再绑架国民

2012年04月25日 10:1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赵佳月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中学历险记

本刊记者林珊珊实习记者梁爽麦静文发自广州

不少家长都喜欢拿彼此的孩子进行对比,习惯将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他把中学生活当作一场游戏。要拿到游戏的奖品,就必须按照游戏的规则。可游戏系统如此强大,系统不会在乎少几个玩家。他为自己制定了最低的目标,尽管他仍想拿到大奖,为的是,有一天,能以胜利者的姿态骄傲地宣称:这个游戏糟糕透顶,这个战利品一文不值

冲关开始了

它是一场游戏。奇特的庞然大物。一串人人想反抗又不得不服从的指令。无论这群孩子如何描述他们荒诞的中学生活,应试教育,这台已显老朽的机器,仍在顽强地向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发出召唤。

对12岁的小徐来说,他第一次接受这样的召唤是在一年前。那时他刚从无拘无束的小学升上初中,尽管家就在学校附近,但为了“方便管理”,他还是被要求住校了。

开学第一天,学习生活不到7点就开始了,直到傍晚的钟声响起,自由时刻终于来临。小徐想冲出教室奔向操场,却看见教室一片安静——同学们继续捧着课本,也有人开始走动,但他们似乎只是去喝一口白开水。

第一晚住进集体宿舍,他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德育量化表”。以后,这张表格将如影随行,为他的每一个行为打分,构筑他的道德形象。“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品德怎么能够用分数来衡量?”他忍不住表达了困惑,却只换来了周围疑惑的眼光,“看起来,奇怪的是我,好像他们早就知道有这样的分数。”

以后的日子里,小徐的“德育”形象在考核中显得相当可疑。在坐姿这个选项上,他屡屡丢分。当数学老师讲解解题步骤时,小徐喜欢抢在老师之前说出此后几个步骤。后果是,德育水平又下降了——上课讲话是必须扣分的。直到低到一定的水准,家长被叫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指导。

让老师觉得诧异的是,家长竟表现出对品德考核的诧异,不仅如此,他们还申请让孩子每天迟到25分钟上晚自修,好抽空练习钢琴。这样的请求也超出老师的理解范围——几乎班上的所有同学,在学校期间都放弃了业余爱好,全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这个初一的重点班里,学生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在这里,小徐看到同桌一天到晚在背英语单词,他把英语字母从指尖一直写到胳膊上,为的是随时随地地记忆。另一位同学,总是匆匆吞下晚饭。在他看来,吃饭是对时间的浪费。

孩子们对于排名异常敏感,每当公布成绩的时候,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了。作为一名成绩一般大方开朗的同学,小徐经常成为大家倾诉的对象。他说,第二名的同学会表达决心:我一定要超过某某同学。而排名第一的则压力重重:我一定不能让人超越。

听着这些故事,小徐觉得很“雷人”,他心里暗自希望大家都减少学习, 陪他一块玩。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学习,它还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表明存在的方式。并且,竞争成为了一种无限蔓延的习惯,比方说跑步、打球……一旦人群形成,竞争就成了主导关系。这让小徐很不适应。

“为什么一定要第一呢?”他想。可是,他却不可避免地被带着走。“排名太落后也会很羞耻,我只能往前冲。”可每当冲到了前列,他又会发现自己的人缘似乎没有那么好了,朋友表现出了疏远。他这才意识到,原来友谊是有秩序的,原来拔尖就会产生孤独。

慢慢地,他对学校的这一切规则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和它们玩起了游戏,他依然“坐姿不端正”,依然“上课讲话”,但每当分数跌得太低,他又会为自己加分。

他有着一个十几人的朋友圈子,大家相互约好不许谈成绩。可是“公开没有说,私下还是偷偷比较的”,每当周末,伙伴们全都上了补习班暗自准备竞争的筹码,小徐则练钢琴、补觉,慢悠悠打发一个上午。

这个早上,小徐不刷牙,也不做作业,静静呆着,以为他不想每天如此重复,希望今天能过得有点不一样。他为自己感到幸福,也珍惜自己的幸运。他不参加高考,想到国外去读。在他的想象中,那里没有逼迫,也没有重负。

“如果来生投胎,我一定不做中国人。”在春风吹拂的周末下午,在美好的花园里,小徐这样说。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江成博 做最好的自己 体育活动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