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愿教育不再绑架国民

2012年04月25日 10:1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赵佳月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反抗与沟通

“高中生活的设置,让你没有办法喘一口。”高二学生何亦华总结3年的设置:“高一为高二分班挤进重点而拼命。高二则卷入了各种成绩排行榜。每一次排名次序的变化,都让人直接想到未来。然后,就是高三了。”

高二分成了省班、重点班和平行班,这似乎奠定了各自命运的大致格局。“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同学几乎没有交集,价值追求也截然不同,”何奕华说,而省班集合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中考状元,过着异常艰苦孤独的生活。老师总爱对他们说,省班同学5点起来背单词,你们能行么?

在何亦华的经验中,中国的素质教育,不只是一句口号,还是一种负担。他说,在他那所以社团活动闻名的中学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接受者基本上是不同的学生群体。而每逢学校的各种文艺科技节日,往往会停课让学生参与,以显示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但是作业并没有因此减少,课程也从未停下步伐,这意味着你必须牺牲更多本来就很少的休息时间。

形式主义往往大行其道,比方说,作为学生报纸的负责人,校方会通知他文联的参观计划,有敏感内容的不许展示出来,而让他们把主要精力花在接待上。

制度带来的规训和紧张无处不在。在宿舍里,环境卫生检查不达标就要扣分,扣满6分就发放一张停宿警告。累积两张就会受到停宿处分。这样的紧张让学生们难免借机“暴动”,何亦华说,有一年天气太热没开空调,一千多名学生走出房间,呼喊、起哄、跺脚。

另一次大规模反抗是社团呼吁关灯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但校方禁止关灯,要求正常晚自修,老师还跑到教室守着。学生们涌出教室,高喊“关灯、关灯!”终于有学生找到总闸,成功熄灯,校园一片雀跃。

反抗同样发生在课堂上。何奕华记得,有一次英语老师批评了一种表达方式,一名学生站起来指出,自己使用的是国际用法,老师提倡的只有高考才会使用。老师只能劝说,没办法,咱们要高考。“我们有能力超前于这个体制时,老师又会把我们拉回来。”何亦华感慨。

何亦华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他喜欢文科,想过上“有人情味”的生活。他难以忍受政治课。“政治课的观点明显是背离时代的”,不仅如此,他还没法忍受在习题上表达诸如“行政效率低下只是少数现象”这样的观点。

事实上,在他看来,学校的沟通效率就相当低下。他们习惯于在微博揭示问题,表达观念,并要求及时地互动沟通,“而不是通过学代会的方式,一个问题要沟通一两年”。而那些表达心声的微博,转发总会成千上百。

作为学校的出版人,他们会刊登热门微博,要求校方给予回应,甚至批评学校办分校的失败之举。于是,他们与学校的审查老师多年来持续着沟通和斗争。有一次,校方要求他们把已经印刷好的一则消息用贴纸遮住。学生们特意交代印刷厂使用最容易撕开的贴纸。结果,“越贴越想撕开”,爱发呆的陈圆说。

他们似乎并不轻易相信。在宿舍,他们突破互联网的限制,翻墙寻找自由的新闻。他们聚集在一起,大声朗读。

不久前,他看到了江苏学生在国旗下的讲话,很激动,说那是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我们只是想表达,可是人们对学生却喜欢堵截。要么认为学生只是小孩,要么害怕学生,特别是一群学生。”在他看来,要求表达的学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学生毫无目标地压抑地聚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

在这所学校里,高三学生黄家祺告诉我,一个多月前,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他作为学生代表上台演讲。他心里也冒出修改讲稿的念头,但后来没有这么做。看到国旗下的演讲稿,他想,“如果是两年前,我可能跟他差不多。”

(应受访者要求,小徐、陈圆、刘林、何亦华为化名)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江成博 做最好的自己 体育活动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