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赋闻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王朔给周大伟的第一印象是“极为清纯的脸”,但一笑又好像一脸的坏水儿被拧出来了”。当天,来自大院的王朔满口名人趣事、军事典故,其间还不乏男女荷尔蒙之类的医学名词,几乎把战友们“侃晕”了。

重新谋生

1984年春夏之交,周大伟和家人一同到颐和园踏青。在回程的114路无轨电车上,他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王朔身穿T恤和短裤,很有些香港同胞的味道。

5年后再次相遇,彼此都很激动。后来,周大伟到王朔位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大院的家中做客。在周大伟的印象中,王朔的卧室不仅面积狭小,而且屋顶是个斜坡,简直就像一个专门设计出的储物间,而且王朔当时和家里的关系有些紧张。

1986年,周大伟硕士毕业,在人大留校任教。虽然研究生学历在那个时代被称作“天之骄子”,但现实中,他每月不过几十块钱。他开始跟着导师和师兄外出讲课、打官司赚钱。不过,几经考虑他还是决定去美国深造、发展。

出国前,正赶上1989年风波。此时的王朔,已是大红大紫的名作家、名编剧。“他对政治看得一清二楚,以旁观者的心态,说出一些虚虚实实耐人寻味的话”。

周大伟说,当时的中国如果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肯定不走。因为对于一个小有名气的大学老师来说,提着两个箱子到地球的另外一边重新谋生,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美国,周大伟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到图书馆清理微缩胶片、到出版社进行文字校对,努力挣回来的那点儿美元,还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当时,在国内工作的父亲经常因公出国。每次到美国看望他时,都要带去不少日用品,有一次甚至背去了一床被子。“当时人在美国,穿的衣服都是海鸥牌、蓝天牌,大华衬衫。”周大伟说,直到学业结束开始工作后,他才开始在国外买衣服。

那几年,王朔参与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渴望》等已经风靡全国。周大伟回忆,就连大洋彼岸的华人圈子也争相租借这些录像,作为王朔的昔日战友,周大伟时常把这些影视剧推荐给海外的华人朋友观看。

1994年,周大伟第一次回国,也算“衣锦还乡”。毕竟,在美国打工一小时挣的钱,相当于国内一个大学生干上一个月。在北京西苑饭店著名的旋转餐厅,周大伟再次见到王朔。饭吃到一半时,冯小刚匆匆赶到。冯一坐下,一大群姑娘小伙就蜂拥而上,围着冯、王二人要签名。即便超凡脱俗如王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显出一点儿得意。但是人群散去之后,冯小刚一脸沮丧,周大伟后来得知,彼时王朔在国内几乎被各类媒体封杀。

1997年,王朔曾带着家人短暂赴美。用周大伟的话说,“当他来到美国大陆时,他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语言的障碍让他才思枯竭。”在美国逗留几个月后,王朔孤身一人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

经过一番打拼,周大伟在美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2000年后,在“海归”最为受宠的时候,他“与时俱进”地回到国内,开始经商。那段日子,他每天夹着皮包出入于东方广场、港澳中心等豪华酒店,逢人便称自己是在“谈生意”。虽然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他对从商并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热爱。

与许多生意人不同,周大伟多年来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还会做一些剪报,记录下那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当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有人主动向他约稿时,他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阅读、写作的生活状态。没几年,他的两本法学随笔《北京往事》《法治的细节》先后出版,在法学界引起不小的影响。

回首往事,周大伟会感慨于自己的“顺”。大家挤破头去当兵时,他当了海军;高考恢复后,他考上了大学;流行出国时,他飞到了美国;国内环境变好后,他又成为了“海归”。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他比王朔还要幸运。

而老战友王朔,这些年一直住在北京近郊那个最早开发的别墅区里。门口的汽车上蒙着厚厚的尘土,显然,主人自闭一隅,久未外出。据周大伟了解,近年来,王朔几乎谢绝了所有的交际活动,就连女儿王咪的婚礼,都未曾露面。他在家潜心研究古籍,作品充满虚幻而又真实的宗教味道。

不过,周大伟和王朔只是当年的120名战友中的少数,那些昔日的战友已很少联系。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周大伟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完会后,一身西服革履,正要打车回家。在京师大厦门口,一辆出租车恰好在等客。借着黄昏残留下的一丝余晖,周大伟一眼认出司机正是当年的海军战友之一,司机显然并没有认出他。周大伟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借故离开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王朔 周大伟 谈生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