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芒克:既然每个人都还活着 就都算幸存者

2013年09月25日 14:28
来源:凤凰网文化

印第一期《今天》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劲头

凤凰网文化:其实你们出现的时候,当时已经有很多民刊了?

芒克:很多,但是我们算是文学性比较强的,也就比较受欢迎。

凤凰网文化:具体说说第一期过程?

芒克:最主要就是征集稿件,当时手里已有一些。除了我和北岛的以外,还有蔡其矫和舒婷的。舒是蔡推荐认识的,此前与北岛已有联系。史保嘉的哥哥史康成翻译了《谈德国废墟文学》,又让张鹏志等写文章,又找了马德升的版画、木刻作插图……马德升还写了一篇小说,让我和北岛给改得一塌糊涂。

第一期稿子很快筹齐了。刻蜡纸不成问题,有的是人,困难的是印刷。没有油印机,只好分头找朋友在单位印,带上纸。那时纸控制得很严,买大批纸要证明。好在我当时在造纸总厂工作,后来我们终于借到了一台油印机。

第一期印刷是在陆焕兴家,现属东直门外新源里一带,当时还是农村,比较隐蔽、安全。孤零零一个大院子,住着好几家人,周围是菜地。编辑部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有几个乾脆就住在那里,连轴转,饿了就面条招呼。马德升也参加了,因为有他的画。他对自己作品的印刷质量要求很严。马那时是个很谦虚、踏实的人,瘸着一条腿,让他别来,他坚持每天注着双拐来,在雪地上不知摔了多少跟头。

12月22日全部内囊,包括封面都印好了,决定第二天贴出去。外面情况复杂,要冒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一去不回。商量的结果由我、北岛、陆焕兴三人去。我和北岛那时都还没有交女朋友,没有顾忌,又是发起人。陆则是自告奋勇。头一晚熬好了浆糊。23日出发前大家都来道别,很悲壮,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劲头,事实上我们确实也都和亲人朋友作了交代,万一出了事如何如何。

我们骑着车,垮着包,挂着浆糊桶,心里既紧张又从容。第一站自然是西单民主墙:然后转去天安门,当时天安门东边有一排大木板,再去王府井,相中的是一家大商店的门面。每一处身后都站着许多人,议论纷纷,包括警察。我们可不管他们在说什么,三人密切配合:我刷浆糊,北岛贴,陆焕兴用扫帚刷平。再往后我们去了人民文学出版杜、文化部,最后一站是虎坊桥,当时《诗刊》在那里。这么转了一大圈天已经黑了,我们还没有吃午饭,又冷又饿,浆糊也冻上了,于是去晋阳饭庄慰劳了自己一顿。

第一天安然无恙,第二天就去了几所主要大学。我和北岛跑了北大、人大。北大学生反应最强烈,保留时间也最长。但在人大遇到了麻烦。保卫处的人不让贴,我们硬贴上,一转身,又被揭掉了。那时我们称人大是保守势力的顽固堡垒。当时大概有1000本,都散发了。

凤凰网文化:第一期一共印了多少本?

芒克:1000本。编完第二期后又加印了1500本第一期,那时我们已经开始徵求订户了。《今天》第一期贴出后,我们收集了一些在上面留言希望联系的人的名单和地址,重组《今天》编辑部就以此为基础。我们先后找了周眉英、徐晓、陈迈平(万之)等。李楠是自己找上门来的。除了《今天》,她还参与《北京之春》的工作。李楠的一大功劳是介绍了一员干将鄂复明。他插队内蒙12年,当时刚回到北京。这个人很少说话,但特别能干,我和北岛都非常信任他,从印刷、财务到为读者复信,都由他去抓。有他参加工作,是《今天》的幸运。李楠又介绍了李鸿桂(桂桂)、程玉,加上主动要求叁与的庞春青(黑大春)、崔德英、张玉萍和老熟人刘念春、赵一凡等,到79年3月,新班子就齐了。编委还是七人:北岛、我、刘念春、徐晓、陈迈平、鄂复明、周眉英。后来黄锐又回来了,做美编。赵一凡算是幕后编委,同时负责收集有关资料。为了改进印刷质量,印第二期前我跑了一趟德州。谁联系的记不得了。那边的经手人是关锋的儿子,他帮买了一台手摇式滚筒油印机,我去扛回来,一回来就加印了第一期。

为了使编辑部工作正规化,北岛提出设主编、副主编。我支持北岛任主编。一来他大我一岁,二来他比我要沉稳些,从整体考虑更合适。于是开了七个编委都参加的会,确定了此事。我任副主编。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芒克 凤凰网文化 北岛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