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向时代妥协的屈原:物欲横流中以生命坚守道义
屈原自沉汨罗江无疑正是这种崇高体验激励的结果。对于屈原之死,历来聚讼纷纭,司马迁为之扼腕悲叹,怪他过于执着,不另择明君,朱熹在感慨唏嘘之余又埋怨他不该舍弃中庸之道。事实上屈原是希望以死明志,以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绝望。亦即是说死亡本身是他自由意志的抉择,在他看来,个人的生命价值是与楚国的未来命运生死攸关,觉醒的主体意识和国家观念紧紧相维系。“随波逐流的圣人之道,既非他所能效法,渔父那野云闲鹤式的隐式哲学,亦不足以消除他心中的积怨,他需要的只是将精神与肉体一齐放置到邪恶的熔炉中冶炼,以痛苦的代价去获得生存的意义。这只能是以身殉道的超越。”[6]
于是这个孤独、忧愤而又坚贞不屈的精神战士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了人格和理想的尊严。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现了自己“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愿,几次提及“从彭咸之所居”。他在绝笔之作《怀沙》中更寄寓了自己深沉的感慨:“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既然如此,“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生命的毁灭本来是人类最本质和固有的焦虑和恐惧,规避和延迟死亡是一切动物更是人的本能,屈原却视死如归,不仅是坦然地迎对死亡,更准确地说是勇敢地拥抱死亡。
他的自沉不单是像郭沫若所说的成就了诗人的性格,更为死亡本身铸入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鲜明的人格特征,使死亡产生了沉郁悲壮的崇高力量,昭示出了他以死明志、用生命的毁灭来见证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彻底背叛和决裂的坚定决心。屈原为理想而生,为反抗绝望而死,以死亡实现了生命意义的升华,提升了人的主体精神,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抗争,将一个大写的人的形象矗立在几千年来人们的心中,把知识分子反抗无道社会的激情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觉醒意识使他定格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崇高、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总之,屈原的死留给后人的不是惊骇而是灵魂深处的震撼,不仅凸现出了死亡对于生命的特殊作用,更在于提升了生命的价值,丰富了生命的意义,将知识分子的理性作为精神主体的情感内涵升华到哲学高度。
相关专题: 中国“公知”症候群 2012端午策划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