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君子之泽 润物无声——心目中的钱钟书、杨绛

2013年02月06日 11:57
作者:柳鸣九

十二

有志于写中国散文史的人将不难发现,杨季康的《我们仨》是一部百年难遇的绝作,特别是《我们失散在古驿道上》一章,语言纯净透明、凝练含蓄,达“点烦”术的极至,构思颖奇,意境悠深,很具表现主义的奥妙,中西绝艺合壁,表现出一家人“在古驿道上”这一人生的大悲极悲。

人生而必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本是自然的必由,人世的常情。但相依为命的一家人,最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就不能不说是自然的逆反、命运的亏待了,因而倍显凄凉,格外给人以悲怆之感,而这偏偏却发生在中国20世纪知识界第一精英家庭的身上,令人扼腕叹息。

1997年,送走了独女钱媛。1998年12月以“一切从简”方式、在寥寥极少几个友人的陪同下,又送走了钱钟书。杨季康回到自己三里河的寓所,她发出了足以令人凄然泪下的心声:“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三里河只是我的客栈”。

眼见一个将近90岁高龄的老人,从此将独自承受着丧失亲人的哀痛与凄清孤寂的生活,的确令人深深同情,并难免使人有几分担心、几分忧郁……但是,我们很快就看到,她生活在对“我们仨”充实而丰富的回忆中,从记忆中汲取了充沛的精神力量,以惊人的坚毅,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石上山而不止,用心血写出了《我们仨》与一系列散文佳作,以不断开拓的精神又译出了古希腊哲人的名著……这个瘦弱矮小的老太太真不简单,她的性格原来是这么坚韧,她的身姿原来这么高大……这是一个值得尊崇的老人,是一种值得敬仰的人生,一种世上难见,世人应该倍加珍视、倍加呵护的夕阳景观……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在孤寂中挺立劳作的老人,却一而再遭到欺负与亏待……她优秀的译本《堂·吉诃德》遭到不公正的围攻,就是突出的事例。

在一个人文精神明显失落、人文大家甚为罕见、人文财富并不富饶的国度,对于人文精英、人文佳品不是更应该倍加珍视、倍加尊重、倍加理解、倍加呵护吗?但愿世人、特别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人们都有此共识。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钱钟书 心目 之泽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