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论坛二“21世纪中国文化的未来”完整实录

2012年08月09日 21:00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温铁军:

我大概属于刚才林炎志先生所说的60耳顺那一代了,而且已经耳顺一年多了,耳顺一年多了之后,有点感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人不是人,看鬼不是鬼,往往看书不是看书上写什么,老想看看写书的家伙到底什么目的,他想说的事到底是什么。人们说文化的时候,其实文化本身是有着多样性的内涵的,刚才几位也提到,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不同立场,大家在什么样的领域工作,什么样的事情,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态度,那就是对多样性的文化内涵表示足够的尊重。如果只是拆和建,按照一种模式拆,按照一种模式建,本身确实对文化是一种反文化或者是去文化的行为。由此想说一句,我的本行,我们60多年的建设过程尽管成就很大,但是其中包含相当多的去文化的行为,特别是去乡土文化的行为。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作为一种文明深深植根于5000年的农业所谓文化之中的。当人们把农业视为落后,我们经济发展要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占比越高越好,其中隐含着一种去文化的行为。这种去文化又通过把去文化的做法变成具有高度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化本身在表现为舆论,媒体这么多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把意识形态化的话语变成大家都统一接受的认识,文化就摧毁了。现在文化重建,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倒觉得有些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大家都明白农业本身不可能有一个模式或者一个规律,一个思想,一个政策,总之单一的东西很难对农业做出某种归纳。因为它是一个自然过程,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过程。自然过程结合一定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乡土知识本身就是多样性的,我们现在所谓教育体系、文化体系某种程度上是一定要把这些多样化的千差万别的乡土知识,变成一个体系,比如说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典型的有教育无文化,特别是技术和科学成为至上的东西,技术教育把所有千差万别的鲜活的知识把它弄死,变成一种所谓学科的规范,变成一种知识教育必须传播的知识体系,这种教育就是一种反制,反文化的教育。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教育不满,又说不出什么,这就是内涵,去掉了鲜活多样性的东西,变成学科化的东西。大部分的教师对现在的教育体系持批评态度的,大部分学生对现在的教育不满的,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有意见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行其道呢?显然它有一个内在的起主导作用的利益群体,或者利益群体,他把各种各样的利益包装成了一套规范,这些东西变成制度。

人们谈制度的时候,很难把制度和文化真正结合在一起,其实制度早已经意化为非文化的现象,变成利益集团形成保护利益集团利益只增加不减少的规则,这个利益集团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向外更多甩掉他们所制造的制度成本,这样制度本身,被我们当成了30年改革的成果,你不能对它进行批评,这就麻烦了。我想起爱因斯坦一句相对论的名言,你不能用造成这个麻烦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麻烦,你不能用造成这个问题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体,意识形态化宣传工具都在宣传你得用改革去解决改革造成的问题,违反了相对论的基本的常识。这些东西大行其道,其实背后隐含的是这些年所生成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并且不断甩掉形成利益成本制定的规则。

如果人们不能把这些问题深刻解构,你就没有对文化所谓认识上的回归的可能。这些事情上,能不能讨论?我今天也是因为耳顺了以后,笑咪咪听的都对头,觉得还应该提一下。

最后举一个小的例子,我看人们不太关心对北京朝阳区有一个童心党子弟学校(音),对乡里面教育科想关闭这些学校,发了一点小小的声音,我、小崔,还有几个人附和了一下,其实它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两三亿打工群体打工文化,很少有人把打工者现象当成一种文化。在那儿,打工者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社区,有自己的博物馆,有自己的剧场,有自己的演出队,有自己的商店,有一系列打工者的载体,学校本身是打工者的群体,多样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和所谓的知识教育体系,去教育,去文化的教育,和它去冲突,派生出一系列增加利益群体,用各种各样的规则保护他,排异反制教育能够被我们文化纳入?因为是快退休的人了,把一些现象说一些。与其不着遍及说我们文化是什么家,那些东西无外乎农业社会的产物,现在已经进入到工业社会,再争论这些东西,反正是一种文化现象,咱们耳顺听就完了。还是应该更多把精力关注到我们尚有所为的层面上去。

谢谢!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文化纵横 中国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