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路遥: 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2012年11月17日 14:47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张红秋

“红卫兵经历”对作家心理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革”期间的造反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段经历对路遥的精神气质、性情、心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让路遥形成了一生都无法割舍的英雄情结。高建群在悼念路遥的文章中说:“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至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克和唐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块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胯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多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作‘上山’,把出生叫作‘落草’,把生存过程本身叫作‘受苦’。”[11] 111虽然高建群的分析侧重于陕北高原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但是这段话用在路遥身上太贴切不过了。在关于路遥的众多文章中,高建群先生对路遥的分析最深刻,尽管作为朋友他对路遥的描述有时候需要回避、闪烁其词,但是在行文中仍然能读出对路遥人格和某些行为的微词。路遥的英雄梦想可能与黄土高原有关,但是与红卫兵时代的经历有更直接的、更重要的关系。路遥的英雄情结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受难情结、政治情结和绝望意识。

第一,受难情结。因为贫穷,路遥青少年时期有源源不断的苦难资源。他从小饱受饥饿、贫穷,为了读书七岁离开亲生父母、遭人嘲弄、受到各种各样的屈辱。人在苦难中,应该勇敢地承受,这是无可非议的。路遥从中学时代,已经开始试图把自己所受的苦难用一种崇高的、伟大的话语进行阐释。如果像猪狗一样地承受苦难,这样的苦难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苦难转化成一种资本,转化为精神上的优越,从而获得心理优势。“中学时代,路遥已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还不是为了创作,主要是把自己锻炼成意志坚强的人。”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英雄、硬汉,他们把苦难当成一种享受,甚至当生活中缺少苦难时,人为地制造出一些苦难,以便磨炼自己的意志,把脆弱的心变得坚强,把人们之间的温情变得冷酷。路遥在中学时代还模仿过少年毛泽东的行为,“记得十几岁时,就曾在暴雨雷电中一个人爬上山让瓢泼大雨淋过自己,雷声和闪电几乎就在咫尺之间;也曾冒险从山顶几乎不择道路地狼奔豕突蹿冲下来,以锻炼在危难瞬间思维和行动的敏捷与协调,或者说选择生存的本领。”[12] 72显然,路遥在造反之前已经具备了造反所需的心理素质,加上路遥文字上、讲演上的才能,自然会在“文革”造反中一马领先,曾经受过的种种苦难如今都得到了回报,苦难真的转化成了一种令人自傲的、自我满足的资本。苦难的神圣化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路遥的受难情结也于此形成。路遥把自己的苦难理想化、崇高化、圣洁化,那种崇高的受难精神可能掩盖了现实生活中他在苦难面前的屈从。例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一文是描写路遥中学时代的饥饿经历。面对饥饿,马建强宁可饿死,也不愿受到侮辱。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红卫兵 路遥 文学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