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出品

不是黄磊的人设容易崩塌,而是如今的文艺急于变现

2017-06-15 22:46:58 凤凰文化 侯虹斌

导语:中国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口播和收视双双扑街。作为出品人和主演的黄磊,自然也难免成为差评中的一环。连同之前自编自导自演的《麻烦家族》的失败,以及三胎和“黄小厨侵权事件”,一张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让不少网友大呼黄磊的人设崩塌。从早年的文艺小生,到中年的居家好男人,再到黄小厨、神算子,黄磊成功树立起自己一个又一个公众形象,甚至人设大于作品。但为什么这么多年的人设,如今似乎一朝就崩塌了呢?评论人侯虹斌认为,一切只是源于急于变现。风投时代,文艺成了聚拢资源的招牌,而资源则是赚利赚名的本钱,捂着资源不去变现是不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当然变现的方法,不光限于拍电影电视剧,也包括各种创业,于是才会有黄磊、韩寒、郭敬明、蔡康永、高晓松、罗永浩、罗振宇等等人物的各种故事。这其中,成功者自然继续如鱼得水,失败者便容易毁了从前的人设。

《深夜食堂》华语版剧照/网络图片

听说你们最爱的中年文艺男黄磊的人设崩了?

黄磊的电视剧《深夜食堂》,首播便被吐槽不断,口碑与收视双差。第一集我也看了一段,片中毫无信息量的膈应的台词,演员们毁容般的演技,尴尬得我很快就关掉了。豆瓣评分上,2.3分的超低分,几乎刷新了国产影视剧新纪录。要知道,豆瓣是一星(2分)起评的呀,这个分数非常逼近数学上的极限低分了;而日本的原版《深夜食堂》则是9.2的高分。许多对黄磊颇有好感的路人粉,简直想晃醒他:“磊磊,你怎么啦?怎么啦?就这么缺一份老坛酸菜的钱吗?”

就在不久之前,黄磊还有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麻烦家族》上映。它翻拍自日本山田洋次的名作《家族之苦》,豆瓣评分却只有4.7,票房约三千多万,简直就是灾难片。听说,黄磊手中还握有多个日本的大IP,不由得让日剧迷们心里发凉了。

翻拍日剧,本来是特别符合黄磊的“人设”的。一个温暖的、顾家的、文艺的、有思想的、小众的(粉丝基础并不小众)的中年男演员,如果像别的明星一样转行做导演,拍那种苦大仇深、思想深刻的文艺片,风险太大,划不来;拍那种没脑的青年偶像剧圈钱,一是太肤浅不符合定位,二是那一拨靠青春片“回忆杀”来圈钱的热潮已过去,无利可图了;拍那种玄幻古装的IP剧呢,花钱又多又难搞。翻拍日剧,而且是美食剧、家庭剧、温情剧,基本上可以说是黄磊一种很精妙的选择了。

然而还是砸手里了。最大的问题是:好好地当你的明星不行吗?为什么非要自己当导演或制片人?不行,因为这是一个必须要立马变现的年代。捂着资源不去变现,黄花菜就凉了。

《人间四月天》剧照/网络图片

简单来复盘一下黄磊这位算不上大红大紫,但一直存在感很强的明星吧。早年间,黄磊的第一部戏就接了陈凯歌导演的《边走边唱》,很快,又出演了电影《夜半歌声》,与张国荣配戏;发行了颇受好评的专辑《我想我是海》;其后,更与周迅、刘若英、伊能静等明星合作,主演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的徐志摩,又主演的《天一生水》《似水年华》等人文剧,活生生捧红了乌镇;此后,黄磊还长年表演话剧《暗恋桃花源》。文艺小生的形象就此牢不可破。

只不过,中年发福之后,黄磊转变戏路了,演《婚姻保卫战》、演《夫妻那些事》、演《我爱男闺蜜》、演《小别离》……都是小男人、好男人、好男闺蜜、好爸爸。居家型好男人的形象已成了他的新标签。

继而把这个“居家男人”的“人设”发扬光大的,是黄磊在真人秀《爸爸去哪儿2》《向往的生活》《极限挑战》当中,他又多了好爸爸、好厨子、神算子等这些新的“人设”。正是靠着这些标签,黄磊才接广告接到手软,赚钱赚到手软。

看出来了吗?黄磊的作品并没有他的“人设”那么深入人心。兴也“人设”,败也“人设”。因为生了第三个孩子,黄磊被质疑“重男轻女”,好爸爸形象大打折扣;因为“黄小厨侵权事件”,下属团队剽窃和不负责任连累了他;而今的电影和电视剧双双扑街,其有才华和文艺青年的人设就此Say Goodbye。——这一条才是最致命的,因为这是他的吃饭家伙啊。

韩寒与郭敬明/网络图片

我对黄磊没有什么意见。不仅影视明星们——像赵薇、苏有朋等要拍影视剧,明星当中的文艺青年和文艺中年们,都要想尽办法拍部电影或电视剧来证明自己,这其中有市场非常成功及部分成功的韩寒、郭敬明、何炅、徐静蕾们,也有市场非常不成功的黄磊、高晓松(《大武生》)、蔡康永们(《吃吃的爱》)。

为什么这些中年文艺男的人设,容易崩塌?因为他太急于变现了。确实有一些赚了大钱了的“才子才女”们,但他们的“文艺”的人设,也算是走到尽头了。韩寒、郭敬明、何炅们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时间节点上赶得恰恰好,赚钱跟作品的品质没有太大有关系。

大概也是因为前期的这几位的成功,大大地刺激了后续市场,有人气的文艺明星们急于证明自己。不过,说他们仅是为了挣钱,也不太公平,因为他们做广告、做代表、上综艺,来钱可能更快。他们的变现,是希望趁自己的影响力、名气和手头能聚拢的资源都还在的时候,把它们全部盘活起来;不仅赚利,还能赚名。

《吃吃的爱》海报/网络图片

《吃吃的爱》,号称是蔡康永专门为小S拍的。看起来确实如此,里面还把台湾的综艺咖一网打尽了。但这些设置不是为了电影更好看更精彩,而是为了偿还蔡康永的心愿,为了让他们的“康熙组合”过一把瘾就死,为了能把这些人情和人脉都物尽共用。

我能理解这种选择。在如今各行各业都凋敝的情况下,投资别的血本无归,原创音乐市场快死透了,图书市场利太薄、全国一年卖最好的书不抵明星一次出场费——有本事的不投影视这些还在赚钱的行业还能投什么呢?而像明星那样,有巨大粉丝群体,所识非富即贵,不缺砸钱的,又想在年龄老去戏路渐窄的时候扬名立万的,如果不去当个影视的制片人或导个演,岂不是白白地错过了赚钱机会吗?

不利用最后红的时光,把名气和资源都套现,简直就对不起自己了。

以上,是针对拥有最顶级资源和粉丝的文艺明星们的路数的。实际上,变现的方法,除了影视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创业,以及创业这面旗帜之下的各类内容创业、平台创业、影视公司投资、知识付费等等……所以,涌现才子才女最多的行业,如媒体和互联网等,几乎略有几分声望的人士,都义无反顾地跳进一个又一个的风口里面,从罗永浩、罗振宇,到咪蒙们,再到李海鹏、方三文等人,量级不等、方向不同,都在创业,都在吸引风投,都在自我营销,琳琅满目。

罗振宇/网络图片

这些都是成功者。而那些未能成功的“连续创业者”,那些失败者,应该是成功者的数倍、数十倍。他们还在想办法,从一个风口换到下一个风口。

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就凭着大家在文艺这条路上聚拢了人气、与各种圈中大佬交杯换盏的机会,就凭着还能有人愿意把钱扔到水里听个响儿的风投时代的热忱,文艺中年们,都在想办法把剩余价值变成现钞。

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儿,但这种心急是没办法吃上热豆腐的,也是速生速朽的。

侯虹斌,历史小说作者,专栏作家,媒体从业者。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责编:游海洪 PN135

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凤凰网文化出品

进入频道首页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号

时代文化观察者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洞见
  • 年代访
  • 文化热点
  • 文学
  • 艺术
  • 思想

作者介绍

侯虹斌,历史小说作者,专栏作家,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