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戴锦华:蔑视乌托邦是我们时代的可悲


来源:凤凰网文化

戴锦华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谈论出来的,政治,经济,战争,甚至和平。她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语言到语言,这是文化的意义,虚无,但,正是文化本身。

数码不是电影的技术进步而是变成了另一种限制

凤凰网文化:王家卫是为了让观众习惯吗。

戴锦华:不是,我想王家卫没有那么好心肠去让你们习惯数码。而且今天数码也不会拖尾了。

凤凰网文化:他也没那么把观众当回事。

戴锦华:不是那么回事,你要是这么去教观众的话,观众会烦死你的。我觉得他在玩一种技巧,但是这种技巧也许观众不知道,但是没有关系,是王家卫自己在告诉自己,我们的媒介要变了,电影的媒介要变了。所以数码电影不是电影又一次的技术进步,因为以前我们所有的电影的基础是胶片,胶片的光学特质,胶片的物理、化学的功能,就限制了整个电影艺术,今天你换掉了,它是另外一种限制了。所以我觉得像这种东西,像那里面的历史,就是做的历史纪录片,通常我们都会用褪色、脱胶,就是胶片的脱胶来表现那种历史感,或者是黑白。而他在这里面,用了最早那种很低的数码胶片来传递历史感。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觉得非常有趣。因为到今天为止,绝大多数导演都以为这只是又是一次技术变化。

凤凰网文化:它只是从一种限制变成另外一种限制。

戴锦华:不是限制的问题,是媒介不同,所有的特征就都不同。它的长项,它的弱项,它想表达的东西都不同。所以我自己不喜欢《地心引力》,但是我非常理解各大电影节争相给它得奖,因为《地心引力》就是在说一件事,就是数码电影可能会改变叙事,就是数码电影的叙事,可能是另外一种叙事了。我们就是一个人,一个演员那样的。一个演员在一个空房子里,然后就拍这部电影。所有所有的东西,都是后期制作完成的。我觉得它是一个试验,因为它也很聪明,它意识到媒介即信息。你用纸写的时候,和你今天用电脑写的时候,其实变的东西太多了。

凤凰网文化: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甚至是某种伤心之论,大家认为电影的时代结束了,原来那种片场很热闹的状况结束了。

戴锦华:对,其实这些年来,可能好莱坞最多,就是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Film is died,Film is dying当然Film is died就不用讨论了,因为就是胶片,Film是胶片,但是Film也是电影。它其实是胶片电影死亡了,然后数码电影是一个电影史的新阶段吗?数码和3D是什么关系?数码时代影院还存在不存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虚拟影院当中满足一切?但是如果这个被改变了,整个的电影艺术,是不是就被改变了?如果没有影院,没有一个半小时的视觉疲劳的限制,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在哪儿?

电影和游戏的区别是本质的

凤凰网文化:或者说,它和游戏的区别在哪儿?

戴锦华:和游戏的区别,到现在为止,都是本质的。因为游戏是互动的,游戏是交互的。而电影不是交互的,如果电影一旦成为交互的话,那么就跟今天的电影完全没关系了。

凤凰网文化:无法体现导演意志。

戴锦华:因为现在所谓的交互,无外乎说你拍三种结局、五种结局、十五条线索。

凤凰网文化:规定情境。

戴锦华:就是十五条,不可能说因为通过观众,作为游戏者的努力或者愿望,可以改变这个方向,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游戏对于电影的冲击也非常非常大,而且这个冲击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大概还记得《骇客帝国》当时叫电玩一代的登场,就是玩游戏长大的一代人进入电影制作业了。这个影响非常大,但是它们之间到现在为止,还不存在互换性。可是电影和电视、电影和录像艺术、电影和卡通之间的墙,已经完全倒塌了。

2014年的中国电影不烂不卖

凤凰网文化:最近冯小刚导演对综艺电影狂轰滥炸。我想,他代表了一代人,但是电影有很多种玩法,当然可以把综艺节目拍成大电影了。还是您觉得这样有失严肃?

戴锦华:我是觉得现在中国年产电影七百到八百部,有几部综艺电影,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在于2014年的情形是不烂不卖。就是这些综艺电影是热卖的。然后相反,认真制作的、有某种表达、某种追求、某种探索的影片,都票房惨败、票房失利。

凤凰网文化:您这句话是指向观众吗?

戴锦华:当然是合力。观众只是一部分,如果观众完全能够主导市场的话,情形可能不一样。当然可能更糟,可是不一样。我自己总是举那个例子,几部电影,《钢的琴》、《梅姐》和《蓝色骨头》,它们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剩下两部我也觉得是非常有特点、有追求的,因为是小成本的,它们不需要太多的观众,就可以回收成本,就可以在市场的意义上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这三部电影,我都是同样的情形,影院排一场,早上十点钟。《蓝色骨头》最夸张,我去预定了票,取票的时候,售票小姐告诉我说,没有这部电影。后来我就说,我已经买了票。查了以后说,好吧,VIP厅。

凤凰网文化:就一个人,哈。

戴锦华:十点五分电影开场,商场十点才开门。你用这种方法去拍片,然后你再指责这个电影没有观众,它确实不是大众的影片,它只需要小众,但是你至少让小众的观众有机会听到口碑、有机会购买票,而且能够在不是上班时间,不是早上十点钟开门以后跑步冲进影院。他们只是说,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肯说有一些电影是可以通过相对长时间的放映,然后相对的小众的观众来获得。在这一点上,我不喜欢言必称美国,很讨厌言必称美国,但是我印象特别深,在美国的任何时间到电影院当中,只有一个人,影片都在放映,不可能有一部影片排档排成一天一次,而且是早上十点钟。

所以我就说,好莱坞的票房是全球票房巨大,但是它在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所有的厅就在那儿放映着,除非一张票没放出去。然后你现在不想承担这个代价,想每一部都是《变4》,这才是问题。这跟它的预期没有任何关系,它的预期只是一种相当没有道理的判断。他以为什么卖,那就是他的审美区别,他的审美区别可能极端低下。

凤凰网文化:这种电影的“录像带”市场怎么样。或者说院线之外的市场。

戴锦华:我不知道,我没有统计过它的录像带市场。《钢的琴》这是二十多年来,唯一的一部叫做零恶评电影。就是每一个看过的人都爱,而且在世界上有那么正面的影响。而且它不是那种非常形式感的电影,它这么温情,这么认真地讲故事,演员的表演这么出色,故事这么感人。它根本没有机会让观众和它相遇,而且这些电影不需要《变4》那么多的观众,它不需要两千万观众。

凤凰网文化:有办法吗?

戴锦华:我不认为没有办法,我认为稍稍做一点努力,就可以想出办法。从各方面,从管理部门、片商、发行方、观众。我继续说王家卫。

3D不是一个成熟的技术3D只是一个商业噱头

凤凰网文化:您继续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戴锦华:理论上说,3D更具有商业性,所以更能感召观众,但是未必然了。而且能够放映3D的影院,也不是所有的影院。而且3D的票价也过高,所以到现在为止,3D不是一个成熟的技术,3D只是一个商业噱头。所以加上3D以后,只是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所以王家卫很令人尊敬的就是说,他花了这么大的工夫,去具体的调换镜头。因为我们都记得那种,有点闷,可是很有表现力,就是一个习武之人。但是现在就会变成一棍破墙,就是那个镜头扑面而来。但是我是觉得,有意思的是变成3D以后,原来我在2D当中,至少我体会到的那些,我非常拍案叫绝的这些东西,都被削弱甚至消失了。像比如用纵深调度对水平调度的冲破,来表现历史时间的进入。变成3D以后,表现不出来了。因为即使一幅照片,它也是在一个透视关系里。而且更糟糕的是,比如说章子怡宫二挑战叶问的那场,在2D的时候,是非常王家卫、张叔平的,就是特别美,后面的这些妓院的姑娘们,极端富丽的旗袍,在后景当中就形成非常美丽的一个底色。现在变化3D的时候,3D的特征就是它没有浅焦,它的前中近景都是清晰的,结果后景也清晰起来了,但是原来的后景是在浅焦当中是虚的,所以在3D当中虚掉了的后景变得很丑、很难看。所以王家卫自己电影的美被破坏了,有很多人说,2D电影看不懂,线索乱,我不认为,我认为应该改一下名字,不要叫《一代宗师》,应该叫《宗师一代》就好了。因为那个里面每位都是宗师,叶问是宗师、宫保三是宗师、宫二是宗师、一线天是宗师,这是宗师一代,是一个群像,群像带出的是历史,也是历史感。变成2D以后,就完完全全变成叶问传,他把支脉都剪掉。然后变成叶问传以后,反而显出来叶问的故事太单薄。而且变成3D以后,加了很多很多追求视觉冲击效果的镜头,原来在2D非常突出的那种脚的特写、那种身体语言,就被淹没在3D效果里了。所以我就觉得,掉了不只一两个档次,而且为了时间短一点,它把王家卫风格的镜头都剪掉了,我很喜欢片头时候的摇镜头。在长长的摇镜头那些有古墙上的镜头上面,加了烟雾一样的东西,那个叠加的效果和结尾的时候长长的北极一座古庙的镜头都被剪掉了。章子怡等佛像前的一盏灯的镜头,大大被压缩。也许一个渴望看到一部酣畅、流畅的商业片的观众会觉得3D更好,但是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破坏性的风格。

[责任编辑:冯婧]

标签:戴锦华 昨日之岛 昨日之岛 电影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