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导演罗文谈三线人生活:“好人好马上三线”(图)

2012年04月24日 0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炎迅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2007年,原重庆庆江机器厂生活区。该厂始建于1966年,位于距离市区约25公里的鱼洞镇。厂区于1999年被废弃。

三线人的青春与暮年

一场“报效祖国”的三线运动,如今早已结束,工人们都已年迈,厂房也变成了机器的墓地,但一切却依旧不为世人所熟悉,他们就好比一个时代的风,刮走了,再没人想起

多年以后,罗尘带着纪录片团队重回三线时,想起的是父亲将他扛在肩膀上走在刚竣工的湖南省煤炭机械厂的那个傍晚。当时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工厂里四处红彤彤的,厂区后面的家属区还在建设中,热火朝天,人声鼎沸。

父亲也还年轻,一路走得斗志昂扬,他指着四处,对5岁的儿子说,你看,这路,那电线杆,还有学校,都是他们一手搞出来的。

这是一块新开辟的天地。

罗尘1979年出生在湘中腹地的三线工厂,16岁时离开,先去长沙,然后是北京,当时他年轻气盛,只觉得窝在山沟的工厂缺乏希望。他先写小说,后来拍纪录片,成为大城市里的文艺男。一次拍电影选景,他重回工厂旧址,才第一次知道,那么一大片区域,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三线地区。

“作为三线的后人,我一直并不清楚那段历史。”罗尘说。他发现,原来熟悉的东西其实很陌生。

罗尘决心要“寻找失落的世界”,用两个月时间拍摄,又花了一个月剪辑,最后完成了一部10集纪录片——《三线往事》。

一场神秘的报效祖国运动

幼年呆过的工厂,荒草疯长,没什么人,但凡有一些路子的人,都离开了。厂房成了村民的猪圈,非常破败。他又到贵州一带看景,那里的三线工厂也很凄凉,红砖瓦房,五角星,毛泽东像,标语,都在,但物是人非,“我亲身经历过曾经的繁荣的热气腾腾的场面,怎么现在就变得如此冷清凄凉?”

当年的工人都已风烛残年,并已经随着工厂的衰落离开了当地。然而他们到哪儿都感到有些格格不入,为了记忆能有所依托,他们自发组建了许多联谊会,找到一个就会找到一群。

罗尘说,“他们特别愿意倾诉,因为好多年没人关注他们曾经的辉煌年代了,那时一个八级钳工是很牛的,有种自豪感,‘我有技术’。”

那也是一场运动。它不同于知识青年下乡,也不同于文革串联,它是一场“报效祖国”的运动。

1960年代,国际局势紧张,中国周边战火不断。当时中国主要的工业70%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为了备战备荒,国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里提出全面重点抓好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是从地理上划分的,沿海地区是一线,中部地区是二线,西部纵深地带是三线,涉及13个省和自治区。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共投入2052.68亿元,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的民工建设者,就像罗尘父亲那样,从各自的故乡出发,来到西南三线地区。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油罐厂 三线建设 1980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