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文化 > 活动 > 王道深度 > 正文

“王道天下观”的历史意蕴与与现今国际关系

2011年04月18日 18:03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吴根友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孟子特别反对为了土地、人民而发动战争,用现代的话来说,孟子特别反对以战争的手段获得财富。他批评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縻烂其民而战”,乃是“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违背了政治上的仁道原则。他对整个春秋时代的战争评价是否定性的:“春秋无义战”。所谓的“征伐”,乃是“上伐下”之称,“敌国不相征”。而征伐之“征”的本意是:“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尽心》下)从而对战争的合法性基础进行了哲学论证。孟子理想中的王道天下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公孙丑》上)正是从“道义”原则出发,他对现实政治的两种形态——“王道”与“霸道”进行了原则的划分:“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公孙丑》上)

不过,孟子并不全盘否定战争的意义。如果战争是符合道义的,还是可以实行征战。他引《尚书》为佐证:“《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徯我后,后来我苏。’”(《梁惠王》下)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类似的文字在《滕文公》下篇亦有论述,而且从商汤说到文王、武王,更为充分。可见,孟子的“王道天下观”并不简单地否定战争的行为。而只是要求战争必须建立在“仁道”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之上。

先秦另一位大儒荀子更为系统地讨论了王道政治的问题。在现存的《荀子》一书中,曾经多次地谈到了如何在“王道”观念的指导下解决天下的纷争。他对“王者之政”有如下的描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荀子?王制》)

由上引文可知,在荀子的思想中,“王道”的天下主要是一种文明的政治形态。这种文明的政治形态乃是以礼义为其核心精神:举贤罢不能,惩恶奖善,皆以礼义为标准;在仁道的原则下实行社会救济政策(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福利)。然而缺憾的是:荀子的“王道”天下里缺乏自由精神。因为荀子说:才行违反当时教化标准的格杀无敕,蕴含了政治专制的倾向。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义看作是王者之道为根本,富民看作是王道之目标,从而还是蕴含了民主性的精华。他说:“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财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王制》)因此,以礼义为标准的“王者”天下,其根本精神还是“仁道”。如荀子说:“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知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王制》)

与孟子相似,荀子亦探讨了实现王道的具体方法。概而言之,荀子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四点:首先,王道政治的效法对象是历史上的三王时代政治模式:“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王制》)其次:“王道”天下里有一套严明的赏罚制度:“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弄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王制》)再次:“王道”天下里有合理的政治、经济、外贸政策,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形态:“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制》)最后,“王道” 天下的最根本手段是得天下之人心:故人的地位与人的尊严是王道天下主要关怀的政治目标:“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王制》他借尧舜的对话阐述王者得天下的政治秘诀:“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过,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荀子?尧问》)最后一点表明,在如何取得天下权力的问题上,荀子基本上坚持了孔子开创的“文德论”思想。要求执政者在一国之内“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与孔子所理想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理想,基本相同。

与孔子、孟子思想相似,荀子亦不反对在“王道”的原则下所展开的战争,并以夸张的语调说:“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天下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 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安以其为是者王。”(《王制》)

汉代以后,“王道”的观念充斥了经史子集等各种文献之中,正式成为中国人关于世界政治的和平理想。特别是在《春秋公羊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及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中,充斥了“王道”的大一统理想。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与礼记中的大同思想相结合,经过康有为的丰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大同”理想。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的局面,重新咀嚼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传统中“王道天下”的理想,可以为今日的世界和平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学者 思想 政治 王道 天下 国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