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佴旻的“中国画”


人参与 评论

画家杨佴旻带回来了近年创作的一批中国画,于今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杨佴旻中国画展”。刘骁纯先生曾在《江苏画刊》1999年第6期上以《宣纸上的水彩画》为题,评论杨佴旻艺术探索的价值。然而,杨佴旻一再申明

画家杨佴旻带回来了近年创作的一批中国画,于今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杨佴旻中国画展”。刘骁纯先生曾在《江苏画刊》1999年第6期上以《宣纸上的水彩画》为题,评论杨佴旻艺术探索的价值。然而,杨佴旻一再申明自己作品是中国画而非水彩画,希借贵刊予以澄清。因为中国画(在此指水墨画),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水彩画是外来的异质文化,尽管有“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中西融合,但它们的根底不同,出发点不同,目标不一。而身在异邦的杨佴旻耿耿于怀重申他的画是“中国画”,自有其一番苦心。

杨佴旻12岁从《介子园》入手学习水墨画,后进大学美术系。是中国画科班出身。并也涉足油画、版画领域,为突破中国画传统作过多方面的艺术实验。其作品在国内的展览中,多次获奖。1996年赴日本留学,面对一个对水墨画早已失去兴趣的国度,要办个画展,要想有观众来看,是万万不能标明“水墨画展”的。虽然中国水墨画早在14世纪随着禅宗文化传入了日本,18世纪中叶这种在日本被称为“南画”的水墨画(亦即日本人文画),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到了19世纪末,受新日本画和洋画的强劲冲击,就此跌落了低谷。在当今,信息爆炸,艺术思潮活跃的时代,人们对古老的水墨画再也提不起兴趣了。这对以水墨画安身立命的杨佴旻无疑是个考验。所幸的是杨佴旻从一次日本近代画家富冈铁斋的画展中得到了启发:铁斋是为日本人文画最后的集大成者,他把水墨画的情趣,在日本南画中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虽然他不属于新时代,但人们还是被铁斋艺术的高雅和壮美所感动,从他的艺术中找到了某种“现代性”。铁斋从中国艺术中开拓了自己永不衰落的艺术境界,也鼓励着杨佴旻坚守水墨阵地,在宣纸上去闯出自己笔墨的新天地。

作为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的杨佴旻,在驾驭中国笔墨、颜料、宣纸时,他大胆地把东西方两种不同审美体系的绘画语言分解、融会贯通成为自己具有个性特色的绘画语言。他借鉴西方绘画形式规律来构成图式结构,又以油画家的色彩眼光来调度色调和色彩关系,然而又突出了中国画的笔意和水墨的“润”及透明。他把西方印象派生动丰富微妙的色彩与中国水墨画润泽流畅的笔墨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来,其艺术既具有西方的格体,又有东方的神韵。华丽而又幽淡,纷繁而又单纯,显得明净,含蓄、淳厚,富有一种优雅的东方气质和文化内涵,给人以温馨、恬静,清雅的美感。就象马蒂斯所说的“既像是一服心灵的镇静剂,又像是一只能够恢复疲劳的安乐椅”。

杨佴旻用中国的宣纸、笔墨、颜料所作的画,在水墨画已备受冷落的日本,却重又唤起了日本民众的热情,并一再地在展览会上获奖。但他只能用“杨佴旻绘画展”而不能用“杨佴旻水墨画展”之名来标榜自己的艺术。今夏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期间,他要堂而皇之地标明是“杨佴旻中国画展”,也许是为了圆自己的中国水墨情结吧。

他的艺术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首,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且受到了美国、法国、德国艺术家与有关部门的关注,纷纷约请他去办展览。可见,中国画与国际艺术“接轨”,不是以牺牲东方艺术特点去换取所谓国际艺坛的资格,而是要努力拓展水墨语言表现的丰富性,使其在当代文化的国际交流中焕发出生命力,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而杨佴旻在中西艺术交融中,在表现现代生活,当代人的精神和情感中,充分发挥水墨、宣纸的性能,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表达力,做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探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水墨画 宣纸 铁斋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