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告别李泰祥:他去了“一条日光大道”


来源:外滩画报

人参与 评论

李泰祥的横空出世,改写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他把文学带进了音乐,他的曲子融合古典与流行,甚至让艺术歌曲与民谣风味并存不悖。这个世代依然在传唱着李泰祥谱写的歌曲。

短暂的激情:李泰祥与台湾电影

文:闻天祥

考进台湾艺专(现今台湾艺术大学,也是侯孝贤、李安的母校)美术印刷科,结果却从音乐科毕业;堂堂小提琴首席与交响乐团指挥,日后却改写台湾流行音乐史。跨界,一直是李泰祥给我们的印象。而看似叛逆的越线,其实才是艺术家对时代最大的创新贡献。

李泰祥对音乐和电影最显著的里程碑,应该都是《欢颜》(1979)。就像许多六七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与创作者,电影对他们而言是极具魅力的艺术,却又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李泰祥就曾经表示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甚至还替自己的音乐发表会拍过无名的实验电影作为背景,十分前卫。在《欢颜》之前,被谑称为“三厅电影”的台湾文艺爱情电影早有“无歌不成片”的传统。例如琼瑶原著,林青霞、秦汉、秦祥林主演,凤飞飞主唱的《我是一片云》(1977)就红透半边天,《欢颜》其实也算潮流中的产物,却又有所不同。

李泰祥对音乐和电影最显著的里程碑,应该都是《欢颜》。(1979)

首先女主角既是教员又在餐厅兼差当歌手,就很不寻常。为理想而上山教书的男友意外身亡,让痛不欲生的她只能寄情唱歌,而她的歌声却让另一个失去挚爱的男人起死回生。两人同病相怜,加上男人还是她学生的家长,都为影片蒙上一层灰暗的道德色彩;遑论当她发现怀了已逝男友的孩子,更对传统的happy ending 投下震撼弹。未婚怀孕、堕胎或选择单亲,在当时都是极敏感的话题。拍了十年武侠片、首度执导文艺片的屠忠训(他是胡金铨《龙门客栈》的副导演)一出鞘就非比寻常,也让这部文艺片在当时叫好叫座。

然而这场革新可说是全方位的。包括主演都是新人:男主角张国柱是张震的父亲,首登大银幕就展示成熟阴郁的形象,对比年轻热血的周绍栋,不过两人最终都还是陪衬了女主角胡慧中。尽管念的是夜间部,台大出身的胡慧中顶着当年少见的学历与天生丽质的外形,在《欢颜》一开场就占据了整个银幕,从头到尾表演完《橄榄树》这首歌,也奠定她成为当时新一代玉女掌门人的基础。歌其实不是她唱的,但这不重要,就像林青霞在《月朦胧鸟朦胧》(1978)哼出旋律时,我们听到的是凤飞飞的声音一样。但如同胡慧中的全新脸孔,幕后代唱的齐豫也是前所未闻的空灵歌喉,曲式与乐风更是教人耳目一新。

李泰祥凭《候鸟之爱》(1980)获得巴拿马影展最佳音乐奖。

当时台湾民歌运动已蔚为风潮,但大多采取简简单单的配器,常是一把吉他闯天下,清新却也单调。李泰祥的横空出世,是把文学带进了音乐(他请了三毛、蓉子、罗青、沈吕白来填词),他的曲子则融合古典与流行,甚至让艺术歌曲与民谣风味并存不悖。从影片开场的《橄榄树》、同名主题曲《欢颜》到《青梦湖》、《走在雨中》、《爱的世界》、《答案》诸多插曲,说这部电影的音乐成绩最后超越了电影本身,并不为过。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发挥空间,是因为电影公司老板周令刚请李泰祥从制作会议、剧本讨论就开始参与,而导演屠忠训也十分注重歌曲和影片组合的效果,自然摆脱衬底音乐的传统宿命。《欢颜》这首同名主题曲也成为金马奖首度设立最佳电影歌(插)曲奖的得主。但既然奖名有“插曲”,为何得奖的不是更受肯定与欢迎的《橄榄树》呢?应是当年这首歌被当局禁唱的关系吧!

《欢颜》的成功,让这些班底还有后续发展。例如李泰祥加入胡慧中主演、宋项如编剧,但由宋存寿导演的《候鸟之爱》(1980)担任配乐,片中主题曲《雁》则来自白荻的诗作,李泰祥也以本片获得巴拿马影展最佳音乐奖。另外,他还和《欢颜》作词人沈吕白以及广告导演叶金淦合作《今年的湖畔会很冷》(1983),当年入围三项金马奖,可惜在电影音乐与插曲上,双双败给大受欢迎的《搭错车》,反而拿下了最佳摄影。《今年的湖畔会很冷》是王祖贤的从影处女作,上映时乏人问津,未能复制《欢颜》盛况,倒是香港影人在金马奖颁奖典礼对惊鸿一瞥的王祖贤惊为天人,顺势把她挖角到香港发展;待《倩女幽魂》(1987)声名大噪,《今年的湖畔会很冷》也被莫名改为《湖畔幽魂》张冠李戴。可惜《欢颜》导演屠忠训早于1980 年车祸往生,遂没有再合作的机会。

李泰祥在金马奖最风光的一年是1981 年,他共以《小葫芦》、《名剑风流》、《明天只有我》三部影片角逐最佳原作音乐与电影插曲,结果《名剑风流》得到最佳原作音乐奖。李泰祥在这部武侠片中创新使用现代化的音乐,为角色与情境设计动机,不同于过去作品几乎都以“歌”入片,《名剑风流》改让配乐出头而获得肯定。李泰祥在领奖时表示想把金马奖荣耀献给日夜思念的家乡(他出生在台东马兰的原住民家庭),因为那是孕育他、鼓舞他向前迈进的力量。而他亦强调,唯有在工作时,才是最有尊严的时刻。对创作的重视,可见一斑。

李泰祥和《欢颜》作词人沈吕白以及广告导演叶金淦合作《今年的湖畔会很冷》(1983),当年入围三项金马奖。

我一直很纳闷,为何80 年代崛起的“台湾新电影”与李泰祥之间似乎没什么交集?也许是因为这些“新锐导演”冒出头时,李泰祥已经是个“大师”;也许是因为李泰祥此时期还有多次“传统与展望”音乐会和大型管弦作品、舞剧待创作。他选择参与的反而是张美君导演的《洛神传》(1982)、李嘉导演的《战争前夕》(1984),两片虽有当时红星担纲,排场浩大,但花在音乐制作上的成本却少得可怜,期待的编制也难以达成。李泰祥在《洛神传》中还能以打击乐的特殊运用提名金马,《战争前夕》留下来的似乎只有马森作词、李建复唱的《黄山》。之后唯一知晓的李泰祥电影音乐作品,大概就是《无卵头家》(1989)了。

由时间与产量来看,电影音乐在李泰祥的创作生涯里,仅是短暂的激情。但他不但引领了更多音乐家进入这个领域(陈扬、张弘毅、史撷咏等),也透过电影与歌曲的双管齐下,让作品产生莫大的影响力。2013 年,他和侯孝贤一起获颁“行政院文化奖”,引言的林怀民几乎哽咽地说这是太美好的选择了!有趣的是侯孝贤上午还先去“行政院”为乐生疗养院请愿、抗议,下午还来领奖;李泰祥则是因病无法言语,却依然坚持出席颁奖典礼。两个得主以不同方式展示他们生命与创作里头那股执着与韧性,让人好生感动。

这个世代依然在传唱着李泰祥谱的电影歌曲,甚至蔓延到侯季然的电影、蔡明亮的舞台剧;即使,许多电影皆已不复记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李泰祥 橄榄树 台湾流行音乐史 欢颜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