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油画第一村”:转型与坚守难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人参与 评论

时针走向12时,深圳龙岗区的大芬村开始热闹起来,杨意提着画板和各色颜料夹杂在美院毕业生及半路出家的画工中,走进一条狭窄的巷子,继续给未完工的油画填色。不愿迁移的萧中说,大芬村接单和销售两个环节做得不错,老客户稳定,人才集中,产业发展很成熟。

时针走向12时,深圳龙岗区的大芬村开始热闹起来,杨意提着画板和各色颜料夹杂在美院毕业生及半路出家的画工中,走进一条狭窄的巷子,继续给未完工的油画填色。

每年春节前后,是画廊接单的高峰期,也是杨意最忙碌的时候。这段时间,杨意几乎每天都昼夜赶工。画工们一月多的能挣三四万元,一两万是家常便饭,水平最差的也能挣上三四千元。

填色时的寂静不时被画廊的下单电话及画工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打破。这个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平静的背后,是各种唱衰的声音。

在大芬村,画工和画廊聚集,相关的产业链条和贸易规模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原创太少、复制太多、租金飙涨等因素,这个曾经被深圳官方视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样板的地方一直饱受诟病,围绕其是否将没落的声音也从未停止。

去年下半年江西上犹县油画产业园建成后,这种声音越发突出。上犹县政府网站介绍,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吸纳3000多名油画创作人员入驻,承接大芬、福建莆田、厦门海苍等油画产业成批转移。大芬村已有180余名画家搬迁过去。

一些大芬村的老画工们仍然不愿挪窝。在他们眼里,大芬村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其是自发形成的油画基地,距离市场最近,短期内大芬村的地位无可取代。

画廊频繁易主

大芬村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画家和画工数量达到上万人。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的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开启了大芬村艺术之路。

杨意是贵州人,川美毕业之后辗转各地3年,2年前来到大芬村。他所作的画被称为“行画”,即临摹复制画。从他的生存模式上,能看到大芬村产业链条的缩影。

通常他在接到画廊的订单后,根据要求作画,画廊再转手卖出。作画题材中,风景、肖像、装饰类尤为常见。

但是,杨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画。“接到订单后,利用特殊的彩色打印机和麻布打印出画,画家不需要构形,只填色就可以,让画面变成凹凸面,看上去有油画感。”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画廊按照画作尺寸和复杂程度定价,20厘米长和宽的画作,他一天能填色十来幅,一幅售价100多元。“画廊至少留一倍的利润,100多元的画作销往国外一般能卖三四百元。”

春节前后杨意很忙碌,收入较高,好日子却不常有。6月到9月淡季时,水平低些的画工一月两三千元就算不错的收入了。

大芬村不断抬高的房价也被画工们吐槽。杨意作画的巷子只有十来米长。这样的巷子在大芬村随处可见,狭窄、堆满了各色颜料和画具。画工们窝在这里的主要推手是不断推高的房价。杨意的住所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农民房,每月租金六七百元。

即便是有着独立画廊的画工们,也不能逃脱租金的“魔咒”。店主吴丽在靠近大芬村后门入口处拥有一间小小的画廊,主要卖行画。“3年前,一个普通地段的15平方米的画廊只需1000多元一月,现在已经翻了一番,涨到2000~2500元,稍好点的位置更是高达五六千元。”三年中,她已经习惯见到附近的画廊因为撑不下去几度易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油画 大芬村 文化创意产业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